方劑組成解釋
通邪煎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透疹之效。通邪煎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麻疹、風疹等症,荊芥有助於解表散寒,緩解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二、透疹止癢:荊芥還具有透疹止癢的作用,可促進麻疹、風疹等皮膚病的疹子透發,減輕皮疹引起的瘙癢。通邪煎中加入荊芥,有助於促進疹子早日排出,減少瘙癢及其他不適。
通邪煎中加入防風,主要是為了其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的作用。方中加入防風,可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解表散寒、通利關節、止痛止痙的作用。
此外,防風還有升散的作用,可以將體內的寒邪向上驅散,達到通邪的目的。
通邪煎方中包含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 土茯苓性寒,味甘,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土茯苓能有效清熱利濕,消腫止痛。
- 祛風除濕,解毒排毒: 通邪煎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阻滯、筋脈痹阻所致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而土茯苓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祛風除濕,並能解毒排毒,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毒邪,促進關節恢復。
通邪煎中包含杏仁,主要是因為杏仁具備以下兩種功效:
-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其能疏散肺氣,化解痰濁,對於外感風寒、痰熱咳嗽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 潤腸通便: 杏仁亦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通邪煎中加入杏仁,除了宣肺止咳,也兼顧了潤腸通便之效,有助於改善因肺熱壅塞而導致的便祕等症狀。
通邪煎中包含橘紅,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止咳化痰:橘紅味辛、苦,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其疏肝理氣,可使氣機通暢,解除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等症狀;其止咳化痰,則可清熱化痰,改善痰多咳嗽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通邪煎中的其他藥物如半夏、茯苓等,也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橘紅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物的化痰止咳效果,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通邪煎中加入茯苓皮,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利水滲濕: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膀胱經,能利水滲濕,化解水濕停滯。通邪煎主治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淋濁等症,茯苓皮有助於利尿消腫,通利水道,使濕熱之邪得以排出體外。
- 健脾益氣:茯苓皮具有健脾益氣之功,能補脾氣、益心氣,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氣血生化充足,進而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治療濕熱蘊結之症。
通邪煎中加入枳殼,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脾、胃經。其苦寒之性,可瀉脾胃之熱,消食積,並可行氣止痛,緩解胸悶、腹脹等症狀。
此外,枳殼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因此,通邪煎中加入枳殼,有助於疏通氣機,消食化積,改善胸悶、腹脹、水腫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邪煎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癰瘍」,屬中醫外科範疇,指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之瘡瘍腫毒。古代醫家以「通邪」為名,彰顯其疏透邪毒、宣通壅滯之效,尤適用於初起未潰之癰腫,或兼風熱濕邪膠結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疏風透表,散邪外達
- 荊芥穗、防風皮:辛溫解表,宣散風邪,兼有祛濕之能。風邪外透,則熱毒不易內陷;防風更善走皮膜,針對瘡瘍在表之性。
- 天名精(即鶴虱):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古代常用於癰疽瘡毒,助祛除深伏熱毒。
祛濕化痰,通利三焦
- 土茯苓皮、赤茯苓皮:專走皮腠,利濕解毒。土茯苓尤長於化解濕毒熱結,赤茯苓偏行血分,二者協力分消濕熱,減輕局部腫脹。
- 廣橘紅、枳殼:理氣化痰,寬中行滯。氣行則濕化,痰消則毒散,避免濕熱膠結成癰。
宣肺降氣,調暢氣機
- 杏仁:苦降肺氣,通利水之上源。肺主皮毛,肺氣宣降有助皮毛開闔,促使邪從表解。
整體配伍特點
此方以「皮」類藥(防風皮、土茯苓皮、赤茯苓皮)為核心,取其「以皮走皮」之效,針對癰瘍病位在皮肉之理;輔以風藥宣透、氣藥流通,契合「汗之則瘡已」的治療思路。全方輕清疏利,側重「通散」而非苦寒清泄,適合癰瘍初起兼風濕熱邪者。
潛在應用推論
若結合瘡瘍局部紅腫熱痛不顯、伴身重苔膩等證,可推測此方亦用於濕邪偏盛之癰瘍,或遷延難消之慢性腫毒。然須依具體症狀加減,如熱重可增清熱藥,瘀甚佐活血之品。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防風皮、土茯苓皮、杏仁、天名精、廣橘紅、赤茯苓皮、枳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邪煎, 出處:《外科圖說》卷一。 組成:荊芥穗、防風皮、土茯苓皮、杏仁、天名精、廣橘紅、赤茯苓皮、枳殼。 主治:癰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