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礬膏中包含綠礬,主要是由於綠礬的藥性與功效與本方相合。
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生肌斂瘡等功效。青礬膏為外用藥,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瘡瘍、癬症等皮膚病。
綠礬能清熱解毒,抑制病菌生長,並能收斂止癢,促進創面癒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礬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癢: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止癢、消腫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達到止癢消炎的效果。
- 殺菌消毒: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功效,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避免感染加重,促進傷口癒合。在青礬膏中,白礬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青礬膏中加入芒硝,主要是利用芒硝的以下特性:
- 清熱解毒: 芒硝性寒,能清熱解毒,與青礬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 消腫止痛: 芒硝能消腫止痛,對於外傷感染、瘡瘍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與青礬的消腫止痛作用相配合,能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因此,青礬膏中加入芒硝,可以提升藥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痛等疾病。
青礬膏中加入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抑菌殺菌: 硃砂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心安神之功效。其主要成分硫化汞,具有抗菌、抑菌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感染,防止傷口化膿。
2. 鎮痛止癢: 硃砂的鎮痛止癢作用明顯,可緩解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與青礬的收斂止痛功效相輔相成,增強治療效果。
此外,硃砂的紅色也具有一定的視覺暗示作用,可舒緩患者緊張情緒,起到心理上的安慰作用。
青礬膏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協同功效: 青礬性寒,善解毒、燥溼,但其寒性偏烈,容易損傷脾胃。防風性溫,能散風寒、止痛,與青礬相配,可以緩和其寒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還能增強其止痛、解毒功效。
二、改善藥性: 青礬膏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溼疹等病症,但其容易乾燥,不利於創面癒合。防風具有疏風散寒、生肌止痛的作用,加入後可以滋潤創面,促進癒合,改善藥性,提高療效。
青礬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兩個原因:
- 增稠固形:蜂蠟具有良好的增稠性和固形性,可使藥膏變得更加稠密,易於塗抹和敷貼,並延長藥效的持續時間。
- 保護作用:蜂蠟能形成一層薄膜,覆蓋在患處,起到隔離、保護的作用,避免外界刺激和細菌感染,加速傷口的癒合。
此外,蜂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能消炎止痛,促進組織再生,與青礬膏中的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礬膏中加入豬脂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軟化滋潤: 青礬性寒燥,直接塗抹易造成皮膚刺激,豬脂膏性潤,可減緩青礬的刺激性,使藥膏更加柔和,並利於藥物滲透吸收。
二、輔助療效: 豬脂膏本身具有一定的潤燥止癢作用,與青礬相輔相成,可加強消炎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青礬膏為一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中含黃耆,此乃取其補氣固表之功。黃耆,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擅長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利尿消腫,對肺脾氣虛所致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脫肛等症,以及久病體虛者極為適用。在青礬膏方中,黃耆能增強人體正氣,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既可提升患者體質,亦能促進傷口癒合,增強肌膚抵抗力,防止感染。總體而言,黃耆於青礬膏中扮演著調理氣血、扶正祛邪之重要角色,使整體治療效果更加全面與穩定。
青礬膏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濕,止痛止癢: 青礬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燥濕止癢之功效,可助青礬膏溫散寒濕,止痛止癢,提升療效。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細辛性溫,可緩解青礬膏中的寒涼之性,使其藥性更為平和,避免過寒傷正,並促進藥物滲透,更好地發揮其止癢、消腫等作用。
青礬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癬等症狀。其配方精妙,其中含有的當歸(Dang Gui),是一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學中的草藥,具有活血調經、潤腸通便之功效。在青礬膏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患處血液循環,加速傷口愈合,並能改善局部皮膚營養狀態。此外,當歸還能調節免疫功能,抑制過敏反應,對抗炎症,從而有效減輕皮膚紅腫、瘙癢等不適感。因此,當歸在青礬膏中的應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療效,更提升了患者使用的舒適度,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青礬膏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潤滑作用: 麻油具有潤滑性,能幫助青礬膏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且有助於藥物滲透肌膚,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二、 緩和刺激: 青礬膏中含有青礬,性寒且具有較強的刺激性。麻油能緩和青礬的刺激性,避免對皮膚造成過度損傷,提升患者的舒適度。
青礬膏方劑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收斂止痛效果: 松香具備收斂、止痛、生肌等功效,與青礬的燥濕止癢、解毒消腫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治療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等症狀。
- 提高膏藥粘度,改善附著力: 松香具有較強的粘性,加入青礬膏中,能增加膏藥的粘稠度,使膏藥更容易附著在患處,延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礬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齒風動搖,嚼物不穩」,意指牙齒鬆動、咀嚼無力的症狀,屬中醫「齒搖」「齒漏」範疇。古人認為此症多因風邪侵襲、腎虛不固,或氣血不足導致牙齦萎縮、牙根鬆動。膏劑外塗可收斂固齒、祛風活血,兼顧局部消炎與組織修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收斂固澀,清熱解毒
- 三礬共奏(青礬、綠礬、白礬):均具收斂之性,能止血斂瘡,減少牙齦出血及腐爛;綠礬尤善燥濕,白礬抗菌,針對牙周濕熱腐敗。
- 馬牙消(芒硝):清熱瀉火,軟堅散結,緩解牙齦腫痛。
- 丹砂(朱砂):微量使用以防腐解毒,古代外用常用於瘡瘍。
滋養氣血,固本培元
- 黃耆、當歸:補氣活血,改善牙齦氣血不足所致萎縮。黃耆托毒生肌,當歸活血促修復。
- 豬脂、麻油、蠟、松脂:潤養黏膜,形成保護層,防止風邪再犯;松脂另具抗菌黏合之效。
祛風止痛,通絡固齒
- 防風、細辛:祛風散邪,細辛辛溫走竄,能止牙痛並引藥滲透。二者協力驅除「齒風」病因。
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礬類收斂治標,結合補氣血藥物治本,佐以防風、細辛祛風通絡。
- 外用劑型優勢:脂溶性基質(豬脂、麻油)使藥效持久附著,局部作用直接,適合慢性牙周病。
推測作用機理
古人雖無現代藥理概念,然此方組成顯示其可能通過:
- 收縮血管(礬類)、減少炎性滲出,改善牙齦腫脹。
- 抑菌防腐(礬、朱砂、松脂),控制口腔感染。
- 促進牙周血液循環(當歸、細辛),強化牙齦組織。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內病」思維,結合固澀、滋養、祛風三法,針對牙搖之風、虛、蝕三大病機。
傳統服藥法
青礬(研)半兩,綠礬(研)半兩,白礬(研)半兩,馬牙消(研)1兩,丹砂(研)1兩1分,防風(去叉)1兩,蠟2兩,豬脂1斤,黃耆(銼)1兩,細辛(去苗葉)1兩,當歸(切,焙)3兩,麻油3兩,松脂1兩。
堅齒牢牙。
上為末,先煎脂化去滓,次下油、 蠟,然後下諸藥,更煎令凝,膏成,於瓷器盒內盛。
每用如櫻桃大,塗患處。如臘日合,可久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止血止痛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青礬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一。 組成:青礬(研)半兩,綠礬(研)半兩,白礬(研)半兩,馬牙消(研)1兩,丹砂(研)1兩1分,防風(去叉)1兩,蠟2兩,豬脂1斤,黃耆(銼)1兩,細辛(去苗葉)1兩,當歸(切,焙)3兩,麻油3兩,松脂1兩。 主治:堅齒牢牙。主治:齒風動搖,嚼物不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