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白散

綠白散

LU BA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胃經 16%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綠白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溫,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齒痛等症狀。綠白散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而白芷的疏散風寒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2. 消腫止痛,生肌斂瘡: 白芷還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等。綠白散中含有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而白芷的消腫止痛功效,可加強其治療效果。

綠白散中包含黃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適用於熱毒壅盛、濕熱下注所致的各種炎症,如濕疹、瘡瘍、帶下等。

綠白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帶下病症,而黃柏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能有效改善濕熱所致的帶下量多、色黃、氣味臭等症狀,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綠白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鼻疳、腎疳、頭瘡、耳瘡等皮膚黏膜潰瘍或濕爛性疾患,多因濕熱蘊結、腐蝕肌膚所致。

  1. 鼻疳:鼻腔內濕爛、糜爛流膿,或伴出血,屬風濕熱毒上攻。
  2. 腎疳(泛指小兒疳證伴腎虛症狀):可能表現為牙齦腐爛、骨瘦潮熱,與濕毒內蘊相關。
  3. 頭瘡、耳瘡:多為濕熱外發,皮膚紅腫、糜爛滲液,或結痂瘙癢。

此方通過收斂止血、拔毒生肌、燥濕殺蟲,針對濕熱腐蝕之瘡瘍疳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煅製礦物藥組(主攻收斂拔毒)

  • 綠礬(煅):酸澀涼,燥濕解毒、消積殺蟲,專治疳瘡、濕疹。
  • 白礬(煅):酸澀寒,收斂止血、燥濕祛痰,外用可斂瘡。
  • 石灰(煅):辛溫有毒,腐蝕燥濕,煅後減烈性,助止血生肌。
  • 鉛丹(煅):辛微寒,解毒生肌,外用治瘡瘍潰爛。

配伍邏輯:四藥共煅,增強收斂固澀、拔毒化腐之力,煅後降低毒性,轉為內服可治深層腐蝕性疳瘡。

2. 固澀藥組(加強斂瘡生肌)

  • 龍骨:甘澀平,收斂固脫,生肌斂瘡,穩定潰面。
  • 赤石脂:甘酸澀溫,止血生肌,針對久潰不斂。

配伍邏輯:此組藥性溫和,緩和礦物藥峻烈,促進瘡口癒合。

3. 佐以行氣藥(調和藥性)

  • 縮砂仁:辛溫行氣化濕,醒脾和胃,防礦物藥呆滯傷脾,兼助化濕。

整體原理

  • 煅製礦物藥直達病所,腐蝕壞肉、收濕斂瘡,針對疳瘡濕爛。
  • 固澀藥保護新生組織,避免過度腐蝕。
  • 砂仁調暢氣機,避免藥性鬱滯。
  • 米飲送服護胃,丸散劑型便於局部或全身調治。

此方體現「腐蝕-收斂-生肌」的層次,適合濕毒壅盛、潰爛難癒之證,屬「以毒攻毒」之峻劑,須精準辨證。

傳統服藥法


綠礬半兩,白礬半兩,石灰半兩,鉛丹半兩(4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縮砂仁半兩。
上為散,更合研勻。
每服1錢匕,小兒半錢匕或1字匕,並米飲調下;作丸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綠白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苦參不拘多少。 主治:湯熨火燒疼痛。

綠白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二。 組成:石綠1錢,白芷1錢,黃柏1錢。 主治:鼻疳,腎疳,頭瘡,耳瘡。

綠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綠礬半兩,白礬半兩,石灰半兩,鉛丹半兩(4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縮砂仁半兩。 主治:大人、小兒赤白痢,滑腸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