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連湯中包含沙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燥: 沙參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生津的功效。參連湯常用於治療肺熱燥咳、津液不足等症狀,沙參的加入可有效緩解肺部燥熱,滋潤肺燥,促進津液生成。
- 清熱解毒: 沙參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參連湯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連翹、黃芩等,沙參的加入可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參連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參連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心火熾盛、口舌生瘡、胃火上炎等症狀,黃連可有效抑制體內熱邪,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
- 抑制反佐:參連湯中常含有甘草等甘味藥物,以補益脾胃。而黃連苦寒,能抑制甘草的過度補益,避免其產生反佐作用,使藥物整體作用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連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發熱疑似之際,發驚搐者」,意指患者於發熱時,病因未明(疑似外感或內傷),卻突然出現驚風抽搐之症。此證多因熱邪擾心、引動肝風,或正氣虛弱、熱毒內陷所致。方中以 人參 益氣固本、安神定驚,配伍 黃連 清熱瀉火、解毒除煩,兩者一補一瀉,共奏扶正祛邪之效,針對「熱盛動風」兼「氣陰兩傷」之病機。其「濃煎細呷」之法,使藥力持續緩瀉熱毒,而「吐後再服」之囑,顯見此方亦顧護胃氣,防止嘔逆傷正。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藥對協同作用
- 人參(性溫,補氣):救元氣之虛,防黃連苦寒傷胃;氣足則神安,可緩解驚搐。
- 薑炒黃連(性寒,清熱):薑制減其苦寒之性,專清心胃之火,熱去則風熄。
- 二藥比例(2:1)彰顯「補為主、清為輔」之法,適用於正虛邪實之證。
劑型與服法深意
- 「為末濃煎」保留藥性精華,便於吸收;「細細呷之」使藥力徐徐滲透,避免猛藥刺激。
- 「下嚥便開」反映此方不僅治標(止抽搐),亦能開竅醒神,暗示熱邪蒙蔽心竅之病機。
中醫理論依據
- 心肝關係:心火亢盛引動肝風,黃連清心火以斷風源,人參護心氣以穩神魂。
- 邪正兼顧:發熱驚搐多見於小兒「稚陰稚陽」之體,人參扶助正氣,黃連驅逐邪熱,契合「扶正祛邪」原則。
此方簡而不泛,體現古代醫家對「急症需緩治」之智慧,尤重調和陰陽、標本兼治,為虛實夾雜之證提供解方。
傳統服藥法
人參2分,薑炒黃連1分。上為末。
濃煎,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嚥便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參連湯, 出處:《痘科辨要》。 組成:沙參2分,黃連5分。 主治:發熱疑似之際,發驚搐者。
參連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人參2分,薑炒黃連1分。 主治:噤口痢,胃口熱甚。
參連湯, 出處:《痢瘧纂要》卷十。 組成:人參、川連、粳米、石蓮肉。 主治:噤口痢,食不能入。
參連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苦參1兩半,黃連(去須,炒)2兩,阿膠(炙令燥)1兩。 主治:濕(匿蟲)痢,蟲蝕下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