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驗膏中加入豬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潤滑作用: 豬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使藥物更容易滲透皮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對於皮膚乾燥、粗糙、潰瘍等病症,豬油能起到滋潤、修復的作用。
- 藥性相輔: 中醫認為,豬油性溫潤,與許多藥材的藥性相輔相成,可以提高藥效。例如,豬油可以促進活血化瘀藥物的吸收,並輔助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豬油在神驗膏中起到潤滑和輔助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神驗膏中加入蔥白,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的特性。蔥白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蔥白中含有揮發油、硫化物等成分,能夠刺激汗腺分泌,達到發散風寒的效果。同時,蔥白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神驗膏中加入蔥白,可以增強其解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神驗膏古籍記載主治「難産」,然其方劑組成與用法明顯針對「跌打損傷、筋骨折損」,此矛盾可能源於以下原因:
- 方名混淆:古代方劑同名異方現象普遍,或有同名方專治難産,但此方內容更符合外傷用藥。
- 抄錄訛誤:古籍傳抄過程中,可能將其他方劑主治誤植於此,或「難産」為「傷損」之筆誤。
- 引申應用:或古人取其「通絡活血」之性,用於產時氣血瘀滯,然缺乏直接關聯證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組成分析
- 糯米粉:
- 性味甘溫,具黏合收斂之效,古代常用於外敷藥中,作為基質以賦形定膏,兼能緩解腫痛。
- 飛羅面(小麥麵粉):
- 質地細膩,與糯米粉協同增強黏附性,助藥膏貼敷患處,或能吸收創面滲液。
- 馬屁孛(灰菰,即馬勃):
- 真菌類藥材,味辛性平,傳統用於止血消炎,《本草綱目》載其「清肺解熱,散血止嗽」,外敷可治金瘡出血。
- 生薑自然汁:
- 辛溫走竄,能散寒活血,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強他藥滲透。
- 牛皮膠:
- 膠質黏稠,為膏藥常用基質,具滋陰潤燥、黏合固定之效,可保護創面並緩解疼痛。
- 酸棗醋:
- 酸收軟堅,醋能散瘀消腫,古代常用於外傷藥中以增強活血之效。
(二)方劑配伍邏輯
- 活血消腫:
- 馬勃止血散瘀,生薑汁辛散通絡,酸棗醋化瘀,三者合用以改善局部瘀血腫痛。
- 固定修復:
- 糯米粉、麵粉、牛皮膠形成黏稠膏體,乾燥後可提供物理支撐,符合古籍所述「杉木片夾定」之骨折固定法。
- 溫通促癒:
- 生薑與醋的溫散特性,可能刺激患處氣血流通,古籍描述「貼上如火」「痛如蟲行」,反映其溫通走竄之效,類似現代「活血化瘀」療法。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外敷方式作用於損傷部位:
- 急性期:馬勃止血、醋與生薑消腫,緩解疼痛。
- 恢復期:膠類與澱粉賦形物固定傷處,促進組織修復。
- 其「筋損骨碎」之效,可能源於藥物協同下的抗炎、活血及物理固定作用,符合中醫「傷科重外治」的傳統。
三、總結
神驗膏雖載治「難産」,然從藥物配伍與用法判斷,應屬古代傷科外用良方,適用於跌打骨折、筋傷腫痛。其組方體現「散瘀—固定—溫通」三重思路,結合藥物物性與局部作用機制,符合中醫外治法的實用性原則。
傳統服藥法
糯米粉1合,飛羅面1合,馬屁孛1碗(即灰菰),上3味拌和,於生布上篩,下用生薑自然汁半碗,調卻入後藥;牛皮膠2兩半,酸棗醋1碗。上先用醋熬牛皮膠化,便入前所調三味藥,不住手攪成膏子,以瓷器盛之。
每遇磕損,以藥膏攤於紙上,貼傷處,卻用杉木片夾定,用厚衣服裹之,勿令冷,2-3日1換。若只傷筋骨,貼上如火,若筋損骨碎,貼上而痛如蟲行為妙。初折傷者,只3次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驗膏,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臘月豬脂半斤,蔥白2-7莖(銼碎)。 主治:難産。
神驗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頭醋1鬭,不蛀皂莢10挺(去皮子),芫花2兩,白礬1兩。 主治:跌撲打損。
神驗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背陰臭椿根(須根不見日者,掘剝取嫩處皮)1斤(銼),黑豆半升,槐花2兩。 主治:腸風下血,令不入食。
神驗膏,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七引周鶴仙方。 組成:大黃4兩,白蠟4兩,敗龜版3兩,當歸3兩,松香2兩,乳香2兩,骨碎補1兩,沒藥1兩,川續斷5錢,麝香2錢。 主治:夾棍傷。
神驗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七引《經驗良方》。 組成:糯米粉1合,飛羅面1合,馬屁孛1碗(即灰菰),上3味拌和,于生布上篩,下用生薑自然汁半碗,調卻入後藥;牛皮膠2兩半,酸棗醋1碗。 主治:打撲傷,損筋動骨,不問手足腰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