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墨散

香墨散

XIANG M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肝經 22%
脾經 19%
大腸經 9%
胃經 9%
腎經 7%
三焦經 4%
肺經 4%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墨散中含有墨,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墨之性寒涼,可清熱解毒:墨性寒涼,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

二、墨可引藥入血:墨能引導藥物快速滲透至血液,增強藥物療效。例如,墨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消炎止痛。

因此,香墨散中加入墨,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香墨散方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痰:枳實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的功效。香墨散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咳喘胸悶等症,枳實有助於消解積滯、化痰止咳,促進氣機流通,改善呼吸道症狀。
  2. 理氣寬中:枳實可疏肝理氣、寬中消脹,對於痰熱壅肺所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枳實有助於解除氣滯,舒緩胸腹不適,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香墨散中加入黃耆,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1. 補氣升陽,固表止汗: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之效。香墨散主治氣虛汗出,故以黃耆補益氣血,固護肌表,以止汗出。
  2. 託毒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黃耆亦有託毒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香墨散治瘡瘍久不愈者,黃耆可助其生肌長肉,加速傷口修復。

綜上所述,黃耆在香墨散中扮演着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藥效,促進病患康復。

香墨散方中包含代赭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代赭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脾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香墨散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而代赭石可平息心火,安定心神,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降逆止嘔: 代赭石可降逆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香墨散中常與其他具有降逆止嘔功效的藥物配伍,例如半夏、生薑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止嘔安胃。

香墨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香墨散主治血虛氣滯,經期不順,痛經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功效,有助於改善血虛狀態,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期不順及痛經症狀。
  • 調和藥性:香墨散中藥材性味多偏寒涼,例如川芎、白芍等。當歸性溫,可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損傷脾胃,同時也能協調各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香墨散方劑中包含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功效。

麝香氣味芳香濃烈,入心經、脾經、腎經,能直達腦髓,振奮心氣,開竅醒神,用於神志昏迷、中風不語、癲癇發作等症狀。

另一方面,麝香活血化瘀,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亦有顯著療效。

因此,香墨散方劑中加入麝香,可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香墨散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緩解疼痛: 白芍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鎮痛、解痙的作用,可以緩解香墨散所針對的疼痛症狀,例如頭風痛、牙痛、腹痛等。
  2. 養血柔肝: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之功效,可以改善因肝血不足、氣血不暢所引起的疼痛,同時也可以緩解香墨散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肝火上炎等副作用。

白芍的加入,可以協同香墨散中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同時也起到保護肝臟的作用,提高藥方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墨散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痔瘻,下膿血不止」,其證屬濕熱瘀毒蘊結下焦,導致肛門潰瘍、腐肉成瘻,膿血淋漓。方中以收斂止血、活血化瘀為主,佐以補氣托毒之品,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墨(3分):性澀,能止血消腫,古用以治「腸風下血」,其色黑入血分,可收斂瘡口,止膿血。
  2. 枳實(1兩,麩炒):行氣破滯,炒後緩其峻性,專入脾胃大腸,助氣機通暢,解濕熱鬱結,兼消痔瘡腫滿。
  3. 黃耆(1兩):補氣升陽,托毒生肌,治久痢脫肛,瘡瘍久潰不斂,配伍當歸更助氣血生成。
  4. 代赭石(1兩):重鎮降逆,涼血止血,針對下部出血,其質沉降可引藥下行,直達病所。
  5. 當歸(1兩,銼炒):活血養血,潤腸通便,與白芍同用,調和營血,防燥藥傷陰,兼緩止痛。
  6. 麝香(1分):辛香走竄,活血散結,開經絡之壅滯,助藥力透達瘻管深處,驅腐排膿。
  7. 白芍(3分):酸收斂陰,緩急止痛,與當歸協同養血柔肝,防枳實、香墨過燥傷血。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止血—活血—補氣—通竅」為層次:

  • 治標:香墨、代赭石直澀其血,麝香開通瘀阻,速止膿血。
  • 治本:黃耆、當歸補益氣血,扶正以愈瘡;枳實調氣,通因通用,防過澀留邪。
  • 動靜相宜:麝香之走竄配香墨之固澀,散收並用;白芍之斂佐枳實之散,調節氣血。

適用病機推論
針對痔瘻日久,氣血兩虛而濕熱未清者。膿血不止為標,氣陷血瘀為本,故需止血不戀邪、補虛不滯氣。全方側重「通澀並行」,適合慢性潰瘍伴虛弱之證,然若熱毒熾盛之急性腫痛,或需調整配伍。

傳統服藥法


香墨3分,枳實1兩(麩炒微黃),黃耆1兩(銼),代赭1兩,當歸1兩(銼,微炒),麝香1分(研細),白芍藥3分。
上為細散,入麝香,更研令勻。
每服1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胃腸出血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香墨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香墨半兩,露蜂房半兩(微妙),龍骨半兩。 主治:産後崩中,下血不止。

香墨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香墨3分,枳實1兩(麸炒微黃),黃耆1兩(銼),代赭1兩,當歸1兩(銼,微炒),麝香1分(研細),白芍藥3分。 主治:痔瘻,下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