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截瘧丹中含有硫磺,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驅邪止瘧: 硫磺性溫,具有燥濕、殺蟲、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抑制瘧疾的病原體,達到驅邪止瘧的效果。古代醫家認為瘧疾由瘴氣引起,而硫磺能闢瘴,因此被用於治療瘧疾。
二、 化濕解毒: 瘧疾常伴隨濕熱症狀,硫磺能燥濕化痰,並可解毒,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濕熱症狀,促進身體恢復。
截瘧丹中加入雌黃,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解毒:雌黃性寒,味甘酸,入心、肝經,能清熱解毒,對於瘧疾發熱、寒熱交替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 燥濕止癢:雌黃亦具燥濕止癢之效,能抑制瘧疾引發的皮膚瘙癢等症狀。
然而,雌黃有毒性,需謹慎使用,且需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配製或服用。
截瘧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瘧疾等熱病,其組成中包含砒霜,這在現代醫學觀點上可能令人驚訝。但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砒霜具有清熱解毒和驅蟲的功效。
砒霜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古代醫學認為其能夠消腫及改善血液循環,從而對抗瘧疾引起的熱毒。中醫理論中,瘧疾被視為由外感風寒或邪氣所致,而砒霜透過其毒性能夠直接抑制病原體的繁殖,快速降低體內的病邪,達到療效。
在使用砒霜時,劑量非常重要。古人經驗豐富,懂得如何配伍以降低毒性,並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其毒性來治病。然而,因為砒霜具有高度的毒性和潛在的副作用,現代醫學對其使用已高度警惕,且不建議一般患者使用,因此必須謹慎對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截瘧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名為「截瘧丹」,明確針對「一切瘧疾」而設。瘧疾於中醫理論中,多歸因於「瘧邪」伏於半表半裏,導致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的病症。古代醫家運用此方外用貼臍之法,旨在從體表截斷瘧邪,緩解或消除症狀。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性味與歸經
- 威靈仙(靈仙):辛咸溫,通絡祛風濕,能走十二經絡,透達表裏。
- 吳茱萸(吳萸):辛苦熱,歸肝、脾、胃經,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肉桂(官桂):辛甘大熱,補命門火,散寒止痛。
- 草果:辛溫,歸脾、胃經,燥濕溫中,截瘧化濁,為治瘧要藥。
- 白胡椒:辛熱,溫中散寒,助藥力透發。
- 常山:苦辛寒,有毒,專治瘧疾,劫痰截瘧,自古為抗瘧核心藥物。
- 川烏、草烏:辛熱大毒,祛風散寒,開通閉結,具強烈溫通之性。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截瘧」為核心,結合內病外治思路,透過臍部(神闕穴)吸收藥力,作用於體內:
- 溫散伏邪:瘧疾寒熱交作,多因寒濕或痰濁伏於少陽。方中吳萸、肉桂、胡椒、二烏大辛大熱,能溫散寒濕,開通經絡,破除陰凝之邪。
- 專藥截瘧:常山為治瘧聖藥,直接針對瘧邪;草果化濁解伏痰,輔助常山劫斷病根。
- 通絡透邪:威靈仙通十二經,助藥力透達病所;二烏毒性峻烈,外用可激發陽氣,驅邪外出。
- 外用導引:臍為先天之本,皮膚薄而吸收速,貼敷可使藥力直入中焦,調和營衛,截斷瘧邪內傳之路。
整體而言,此方以溫熱峻藥為主,藉外用避開內服毒性(如常山、烏頭),同時透過臍部吸收,發揮局部與整體雙重作用,符合中醫「截瘧先截其伏」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靈仙2錢,吳萸2錢,官桂2錢,草果2錢,白胡椒2錢,常山2錢,川烏2錢,草烏2錢。
上為細末。
摻膏藥上,貼肚臍。約1-2日即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截瘧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威靈仙。 主治:瘧疾。
截瘧丹,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四。 組成:獨蒜(5月5日取)不拘多少。 主治:瘧疾。
截瘧丹,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硫黃1兩,雌黃(色紅,出陰山者)1兩,砒霜1錢。 主治:一切瘧疾。
截瘧丹, 出處:《青囊立效秘方》卷一。 組成:靈仙2錢,吳萸2錢,官桂2錢,草果2錢,白胡椒2錢,常山2錢,川烏2錢,草烏2錢。 主治:瘧疾。
截瘧丹, 出處:《直指》卷十二。 組成:土朱2兩半(淨末),真綠豆粉2兩(1兩生入藥,1兩煮糊),信砒半兩(有鋒芒者,研細,生)。 主治:瘧疾。
截瘧丹, 出處:《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五。 組成:巴豆5錢,青黛5錢,白礬5錢,白芷2錢,官桂5錢,朱砂1錢,麝香5錢,附子3分,雄黃1錢,硫黃5錢。 主治:婦人久瘧疾,而腹中生痞塊,名曰瘧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