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陽和膏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陽和膏旨在溫補陽氣,驅散寒邪,肉桂正是此處的關鍵藥材,能有效提升藥方溫陽散寒的效果。
2. 助藥力行: 肉桂辛散溫通,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運行,加強其他藥材的藥效。對於一些寒性較重的藥材,肉桂能起到引導藥力直達病竈的作用,提高療效。
陽和膏方中包含甘松,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行氣止痛: 甘松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陽和膏方多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而甘松能溫經散寒,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寒凝疼痛。
2. 溫腎壯陽: 甘松入腎經,有溫腎壯陽的功效。陽和膏方亦常用於腎陽不足,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症。甘松能溫腎助陽,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提升陽氣,改善腎陽不足的症狀。
因此,陽和膏方中加入甘松,既能行氣止痛,又能溫腎壯陽,有助於治療寒凝氣滯及腎陽不足等症。
陽和膏方中加入山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山奈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溫中散寒之力,有助於溫煦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 行氣止痛,開胃消食: 山奈的辛香氣味,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解氣機鬱滯,緩解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同時,其開胃消食的作用,也能增進食慾,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綜上所述,山奈在陽和膏方中,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開胃消食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寒邪凝滯、氣機鬱滯所致的脾胃不和症狀。
陽和膏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溫中止痛的功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溫中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陽和膏多用於治療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溫陽散寒、調理脾胃、緩解症狀的作用。
陽和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陽和膏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症,乳香可以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
- 消腫止痛: 乳香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扭傷等引起的腫痛。陽和膏中加入乳香,可起到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的功效。
總之,乳香在陽和膏中的加入,可以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及跌打損傷。
陽和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其溫經散寒之效,可助陽和膏溫煦脾腎陽氣,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同時,沒藥活血化瘀的特性,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補益氣血,促進組織修復: 沒藥具有補益氣血的功效,能改善因寒凝血瘀導致的氣血不足,進而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和再生。
綜上,陽和膏中加入沒藥,可發揮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補益氣血等功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陽和膏中加入牛蒡子,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藥性。
牛蒡子味辛、苦,性涼,入肺、胃經,具有宣肺透表、利咽止痛、消腫解毒等功效。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牛蒡子能有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止咳化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牛蒡子還具有抗炎、抗菌作用,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有助於改善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機體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陽和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陽和膏為外用膏藥,主治癰疽發背、流痰(結核性瘰癧)、無名腫毒(原因不明的局部腫痛膿瘡),以及風熱之邪所致的皮膚紅腫熱痛。此方針對陰疽(寒性膿瘡)或熱毒初起之症,通過溫通消散、解毒化痰,促進局部氣血流通以消腫散結。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基礎藥材群(鮮品為主)——透表散邪、解毒通絡
- 鮮紫蘇、鮮薄荷、青蔥:辛散解表,開泄腠理,助邪外透。
- 鮮牛蒡、鮮白鳳仙: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針對熱毒鬱滯。
- 鮮萆薢、鮮蒼耳: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尤善治皮膚濕毒瘡瘍。
- 麻油浸泡:增潤燥之性,使藥力深透皮膚。
2. 第二階段藥群(燥濕化痰、溫通散寒)
- 荊芥、防風、白芷:祛風除濕,消散表邪。
- 川烏、草烏、附子、官桂、桂枝:大辛大熱,溫經散寒,破除陰疽之沉寒痼冷。
- 天南星、生半夏、白芥子:化痰散結,針對流痰、瘰癧等痰凝積聚。
- 穿山甲、僵蠶、水紅花子:活血通絡、軟堅散結,穿透膿瘍深處。
- 大黃、赤芍、連翹、蒲公英:清熱涼血,防溫燥過度而生熱毒。
3. 收膏與細料(強效活血定痛、芳香透竅)
- 炒桃丹(桃仁製):活血化瘀,助藥力滲透。
- 乳香、沒藥:行氣活血,消腫生肌。
- 蘇合油、檀香、丁香油:芳香走竄,開鬱通絡,增強穿透力。
- 麝香(當門子)、琥珀:通竅散結,引藥直達病所。
三、治療原理綜論
陽和膏以「溫通」為核心,結合「清解」與「化痰」:
- 溫陽散寒:針對陰疽寒痰,以烏頭、肉桂等溫化寒凝。
- 透表解毒:鮮品藥群輕揚外散,防邪內陷。
- 化痰逐瘀:通過南星、穿山甲等瓦解痰瘀互結。
- 香藥引經:麝香、蘇合油等推動藥力,深達病根。
此方結構層次分明,先以外透鮮藥開路,繼而溫通內消,最終以芳香細料收功,體現「標本兼顧、寒熱並調」的中醫外用思路,適用於寒熱夾雜之腫毒。
傳統服藥法
鮮紫蘇8兩,鮮牛蒡8兩,鮮萆薢8兩,鮮薄荷8兩,鮮蒼耳(俱連根葉)8兩,鮮白鳳仙(連根葉)4兩,青蔥(連根)8兩,以上七味,洗淨陰乾。用麻油10斤浸7日,煎枯去滓,待冷,再入後藥:荊齊1兩,防風1兩,水紅花子1兩,川附子1兩,廣木香1兩,當歸1兩,川烏1兩,草烏1兩,青皮1兩,天麻1兩,穿山甲1兩,連翹1兩,僵蠶1兩,陳皮1兩,芥子1兩,蒲公英1兩,天南星1兩,官桂1兩,桂枝1兩,白芷1兩,烏藥1兩,生半夏1兩,青木香1兩,大黃1兩,白蘞1兩,赤芍1兩,川芎1兩,以上入前油浸3日,煎枯去滓,濾淨,每淨油1斤,入炒桃仁7兩,文火收膏,於微溫時加入下列細料:上肉桂2兩,乳香1兩,沒藥1兩,丁香油4兩,蘇合油4兩,檀香2兩,琥珀2兩,當門子3錢。
上為極細末,緩緩攪入,和透,置磁器內。
隔水燉烊,攤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陽和膏具有散寒解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陽和膏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陽和膏, 出處:《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組成:官桂1兩,甘松1兩,山柰1兩,丁香5錢,乳香5錢,沒藥5錢,上玉桂5錢,牛蒡子5錢。 主治:癰疽、發背、流痰,一切無名腫毒,及風熱腫脹。
陽和膏, 出處:《藥奁啓秘》。 組成:鮮紫蘇8兩,鮮牛蒡8兩,鮮萆薢8兩,鮮薄荷8兩,鮮蒼耳(俱連根葉)8兩,鮮白鳳仙(連根葉)4兩,青蔥(連根)8兩,以上7味,洗淨陰乾。用麻油10斤浸7日,煎枯去滓,待冷,再入後藥:荊芥1兩,防風1兩,水紅花子1兩,川附子1兩,廣木香1兩,當歸1兩,川烏1兩,草烏1兩,青皮1兩,天麻1兩,穿山甲1兩,連翹1兩,僵蠶1兩,陳皮1兩,芥子1兩,蒲公英1兩,天南星1兩,官桂1兩,桂枝1兩,白芷1兩,烏藥1兩,生半夏1兩,青木香1兩,大黃1兩,白蘞1兩,赤芍1兩,川芎1兩,以上入前油浸3日,煎枯去滓,濾淨,每淨油1斤,入炒桃仁7兩,文火收膏,于微溫時加入下列細料:上肉桂2兩,乳香1兩,沒藥1兩,丁香油4兩,蘇合油4兩,檀香2兩,琥珀2兩,當門子3錢。 主治:痰核、痰毒、瘰癧、乳疽、陰毒、流註,及一切瘡瘍之色不變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