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瘧疾膏

三陰瘧疾膏

SAN YIN NUE J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飼鶴亭集方》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肺經 21%
胃經 21%
肝經 12%
大腸經 8%
腎經 8%
心經 8%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陰瘧疾膏中包含常山,其原因主要在於常山具有以下藥性:

  1. 清熱解毒: 常山味苦性寒,擅長清熱解毒,對於瘧疾所致的發熱、寒熱往來、神昏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截瘧: 常山能抑制瘧原蟲的生長繁殖,並有效控制瘧疾發作,達到截瘧的目的。

因此,三陰瘧疾膏以常山為主要藥物,旨在清熱解毒、截瘧止發,治療三陰瘧疾的寒熱往來、神昏等症狀。

三陰瘧疾膏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其驅除寒濕、溫中止痛之功效。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殺蟲等作用。三陰瘧疾多因寒濕之邪侵襲,導致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症狀表現為發冷、發熱、腹痛、腹瀉等。檳榔溫中散寒,有助於驅散寒濕,溫暖脾胃,緩解上述症狀。此外,檳榔還有行氣止痛之效,可改善氣血運行,減輕腹痛。

三陰瘧疾膏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之功效。三陰瘧疾常伴有濕邪阻遏,導致氣機不暢,痰濁內阻。半夏能祛除濕邪,化解痰濁,使氣血通暢,緩解病症。
  2. 降逆止嘔: 半夏亦有降逆止嘔之功。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嘔吐、胃氣上逆等症狀。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脾胃不和,使患者症狀得到改善。

因此,三陰瘧疾膏中加入半夏,可有效祛除濕邪,化解痰濁,降逆止嘔,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三陰瘧疾膏」方劑中使用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的功效。

三陰瘧疾,多由濕邪阻滯,寒邪內侵,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天南星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化解濕邪阻滯,改善氣血運行;同時其具有祛風止痙之功,可緩解瘧疾發作時寒熱交替、筋骨痠痛、神志昏迷等症狀。

因此,天南星在「三陰瘧疾膏」中起到祛濕化痰,止痙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三陰瘧疾的症狀。

三陰瘧疾膏中加入附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脾、腎三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脾止瀉、溫腎壯陽之效。三陰瘧疾患者常伴有寒邪入體,陽氣虛衰,導致發熱惡寒、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附子溫陽散寒,可扶正祛邪,改善患者的寒涼體質。
  2. 助藥力:附子辛溫,能促進其他藥物藥力的發揮,使藥物更易到達病竈,提高療效。三陰瘧疾膏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性寒涼,與附子相配,寒熱相濟,可更好地驅除瘧疾病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三陰瘧疾膏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三陰瘧疾患者多伴有寒邪侵襲,導致陽氣不足,脾胃虛寒,因此,使用乾薑可以溫陽散寒,扶正祛邪,改善患者的體質。

2. 驅寒止痛: 乾薑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止痛的作用。三陰瘧疾的發作常伴有寒戰發熱、肢體疼痛等症狀,乾薑可以溫經散寒,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患者的寒痛症狀。

三陰瘧疾膏中加入芥子,主要是因為其溫陽散寒開竅醒神的功效。

瘧疾常因寒邪侵襲,導致三陰經氣受阻,而芥子辛溫,能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振奮陽氣,有助於改善三陰經氣瘀滯的狀況。

此外,瘧疾發作時,患者常伴有神志昏迷、嗜睡等症狀,芥子則能開竅醒神,改善神志不清的狀況,提升患者的意識狀態,並有助於恢復正常功能。

總而言之,芥子在三陰瘧疾膏中,起到溫陽散寒、開竅醒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邪阻滯、神志不清等症狀,促進病情康復。

三陰瘧疾膏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麻油性溫潤,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藥物滲透吸收,提升藥效。針對三陰瘧疾,麻油能溫陽散寒,改善寒邪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
  2. 改善藥性:麻油的潤滑作用可使膏藥更容易塗抹,避免藥物刺激皮膚。同時,麻油還可減緩藥物揮發,使藥效更持久,更有效地治療三陰瘧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陰瘧疾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膏主治「三陰久發」之瘧疾(指瘧邪深入太陰、少陰、厥陰三經),針對以下病機:

  1. 瘧母內結:久瘧不癒,痰瘀互結於脅下形成痞塊(類似脾腫大)。
  2. 中氣虛衰:脾胃陽虛,運化無力,正氣不足以驅邪。
  3. 濕痰久纏:痰濕內阻,困遏氣機,致瘧疾反覆發作。
  4. 服藥無效者:傳統湯藥難以見效時,改以外治透達。

此方結合「膏藥外貼」與「臍療丸藥」,透過經絡吸收,追散風寒、祛痰理氣,專攻內服難治之頑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膏藥組成解析

  • 常山、檳榔
    常山為截瘧要藥,檳榔行氣破滯,二者協力直搗瘧邪,開通氣血壅滯。
  • 法半夏、南星(祛痰):
    燥濕化痰,分解痰濁膠結,尤其南星善逐「經絡風痰」,針對瘧久痰瘀互結。
  • 附子、炮薑(溫陽):
    大熱之品振奮中陽,溫散三陰寒濕,破除痰濕陰凝之勢。
  • 白芥子(通絡化痰):
    性辛烈,能「搜剔痰涎」,穿透皮裏膜外之痰,助藥力深入病所。
  • 麻油熬膏
    作為載體,引藥滲透,兼潤燥以防溫藥過燥。

(2) 臍療丸藥輔助

  • 白川(白朮)、肉桂
    白朮健脾固中,肉桂溫腎助陽,加固根本以托邪外出。
  • 麝香
    芳香走竄,開竅通絡,引諸藥直達病所。
  • 棗肉為丸
    緩和藥性,並借甘溫補益中焦。

(3) 治療原理

  1. 外治透邪
    透過臍部(神闕穴)吸收,避開脾胃虛弱導致內服不納,直接作用經絡。
  2. 溫消並行
    以溫藥鼓動陽氣,解散寒濕;同時以化痰行氣藥攻逐實邪,標本兼顧。
  3. 截瘧與調本結合
    常山、檳榔針對瘧原,附子、白朮扶正防復發,形成「截—托—化」體系。

此方設計體現「內病外治」思維,尤其適合正虛邪戀、痰瘀深伏之複雜瘧證,展現中藥配伍「峻藥緩攻」的巧妙運用。

傳統服藥法


常山2兩,檳榔2兩,法半夏1兩,南星1兩,附子1兩,炮薑5錢,芥子4兩,麻油2斤。
行十二經絡,追散風寒,祛一切氣,消周身痰沫。
如法煉膏。再用白川1兩,肉桂1錢,麝香1錢,共為細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
先將此藥1丸填滿臍中,次以膏藥烘熱蓋之,不令泄氣。
忌食雞、羊、面、蛋一切發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瘧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陰瘧疾膏,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常山2兩,檳榔2兩,法半夏1兩,南星1兩,附子1兩,炮薑5錢,芥子4兩,麻油2斤。 主治:行十二經絡,追散風寒,祛一切氣,消周身痰沫。主治:一切瘧疾。三陰久發,瘧母內結,中氣虛衰,濕痰久纏,服藥無效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