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及散

雄及散

XIONG J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瘍科遺編》卷下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9%
胃經 21%
肺經 21%
心經 17%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及散中包含白芨,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生肌: 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涼血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雄及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瘡瘍潰爛等症,白芨能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收斂止痛: 白芨還有收斂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導致的疼痛和出血,白芨可以起到緩解和治療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目的。

因此,白芨作為雄及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療跌打損傷等疾病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雄及散中包含血竭,主要是因為血竭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活血化瘀: 血竭性溫,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雄及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血竭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2. 止血生肌: 血竭能收斂止血,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有助於傷口癒合。雄及散中加入血竭,可以幫助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傷口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及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雄及散主治「對口瘡疽,根腳散漫,腫硬不退」。

  • 對口瘡疽:古稱生於頸後(與口相對之位)的癰疽,屬外科瘡瘍,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潰後膿血不暢。
  • 根腳散漫:指瘡疽邊界模糊,根基不聚,為毒邪擴散、正氣不足之象,易遷延難癒。
  • 腫硬不退:氣血瘀滯或痰濕凝結,導致腫塊堅硬難消。

此方外敷,功專解毒散結、消腫定痛、斂瘡生肌,針對瘡疽初起未潰或已潰而根盤不清者,收束毒邪、促其消散或潰膿。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雄精(雄黃)

    • 性辛溫,有大毒,歸肝、大腸經。
    • 效用:解毒殺蟲、燥濕祛痰,為外科瘡瘍要藥。《本草綱目》載其「治瘡疽疔毒,攻毒結」。
    • 機理:直折熱毒,抑制瘡面腐爛,防止邪毒蔓延。
  2. 白及

    • 性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
    • 效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本草匯言》謂其「黏膩收斂,能封瘡口」。
    • 機理:黏合瘡面,促進組織修復,與雄黃配伍,一攻一斂,防毒邪內陷。
  3. 血竭

    • 性甘鹹平,歸心、肝經。
    • 效用:活血定痛、化瘀生肌,《唐本草》稱其「主破積血,止痛生肉」。
    • 機理:改善局部血瘀,緩解腫硬,助新血化生。
  4. 大雄蜒蚰(蛞蝓)

    • 性寒鹹,歸肺、肝經。
    • 效用: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名醫別錄》載其「主賊風㖞僻,癱瘓筋急」。
    • 機理:以其黏液質潤散結,助藥透皮,增他藥滲透力,並清解熱毒。

(二)製法與應用邏輯

  1. 劑型設計

    • 研細打爛後製成「條錠」,曬乾貯存,臨用時水磨外敷。此製法保留藥性,便於局部持續給藥,且黏膩之性(蜒蚰、白及)能附著患處。
  2. 配伍核心

    • 解毒攻邪:雄黃為主,直挫熱毒;蜒蚰助清熱,兼軟堅。
    • 活血通滯:血竭化瘀,改善腫硬。
    • 固護瘡面:白及收斂,防毒散漫。
  3. 治療原理

    • 針對「毒、瘀、散」三大病機,以雄黃鎮毒、血竭活瘀、白及固斂,蜒蚰為引,共奏束毒消腫之效。尤其適用於正虛毒熾、瘡形不聚之證,外敷圍藥,截斷病勢。

(三)中醫理論依據

  • 圍藥法:此方屬「箍圍藥」,清代《醫宗金鑒》云:「瘡勢散漫,宜敷圍藥束其根盤,截其餘毒。」雄及散藉藥性收束瘡根,防毒邪走散,合「熱者寒之」「結者散之」之則。
  • 以毒攻毒:雄黃雖有毒,外用可制瘡毒,配蜒蚰寒性制其溫燥,減毒性而增療效。

三、總結

雄及散為外科實用方,組方簡峻,針對瘡疽「毒瘀交結」之病機,融合解毒、活血、收斂三法,體現中醫外治「截、消、托」之思路。其特色在於以蟲藥(蜒蚰)引藥透達,黏藥(白及)固護瘡基,配伍層次分明,契合傳統瘍科「圍藥」理論。

傳統服藥法


雄精2兩,白及4錢,血竭2錢,大雄蜒蚰40條。
將三味研細,同蜒蚰打爛,捏成條錠,曬乾收貯。
用水磨藥,敷四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雄及散,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雄精2兩,白及4錢,血竭2錢,大雄蜒蚰40條。 主治:對口瘡疽,根腳散漫,腫硬不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