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銅膏藥中添加血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銅膏藥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血竭的加入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促進傷口癒合: 血竭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銅膏藥常用於外傷治療,血竭的加入可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感染,改善癒合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銅膏藥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一切爛腳濕瘡」,即皮膚潰爛、濕疹或慢性潰瘍等潮濕性皮膚病變。古代認為,濕瘡多因濕熱蘊結、氣血失調所致,表現為患處糜爛滲液、反覆不癒。銅膏藥通過外敷方式,針對局部病灶發揮作用,旨在收斂瘡口、祛濕止癢,並促進瘡面癒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杜打薄銅皮(10張)
- 銅在中醫外治法中具有「收斂解毒」之效,古人認為銅能「殺蟲止癢」,且其微量銅離子可能對瘡面有抑菌作用。
- 通過煎煮,銅皮釋放銅成分,與水反應生成鹼式碳酸銅(銅綠)等化合物,這些物質傳統上被認為能乾燥瘡面、減少滲出。
- 「陰乾」後保留銅的活性,外貼時可緩釋作用於患處。
瓜兒血竭(3兩)
- 血竭為樹脂類藥物,性味甘鹹平,傳統功效為「散瘀定痛、止血生肌」。
- 在本方中,血竭可能協同銅皮增強瘡面修復能力,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局部氣血淤滯,促進新肉生長。
- 現代研究顯示,血竭含鞣質及黃酮類成分,具有抗炎、收斂與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煎製與使用邏輯
- 銅鍋煎煮:銅鍋可能強化銅離子的釋放,形成「藥引」效應,使銅皮與血竭成分交互作用。重複煎煮至水乾,意在濃縮有效成分。
- 陰乾收貯:避免高溫破壞藥物活性,陰乾後銅皮表面可能形成氧化層(如銅綠),增強收斂效果。
- 外敷方式:
- 「周時揭起」:避免長期貼敷導致皮膚閉塞,符合現代濕瘡治療中「透氣乾燥」的原則。
- 「翻轉再貼」:節省藥材,同時可能利用銅皮雙面的不同氧化程度調節藥性。
可能作用機制
- 抗菌收斂:銅離子與血竭協同抑制瘡面細菌滋生,減少滲液。
- 祛濕生肌:銅皮乾燥瘡面,血竭促進組織修復,符合「祛濕斂瘡」的傳統思路。
- 局部氣血調節:血竭改善微循環,銅皮外敷可能通過物理刺激(如金屬離子滲透)調節局部代謝。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效廉」的外治智慧,結合金屬藥與植物藥的協同作用,針對濕瘡「濕、熱、瘀」的病機設計。
傳統服藥法
瓜兒血竭3兩,杜打薄銅皮10張。
上藥用銅鍋1只,入水半鍋,同煎千滾,水乾再加,煎半日余,將銅皮取出陰乾,收貯。
臨用量瘡之大小,煎貼捆住,周時揭起,拭乾,更可翻轉再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銅膏藥,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瓜兒血竭3兩,杜打薄銅皮10張。 主治:一切爛腳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