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橘湯

SU J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9%
肺經 14%
心經 12%
大腸經 11%
膀胱經 7%
肝經 6%
小腸經 5%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肝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蘇橘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行氣寬中的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其揮發油成分可疏散風寒止咳化痰;而其辛散之性,又能行氣寬中消食止痛,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狀。

蘇橘湯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腹脹等症狀,紫蘇葉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蘇橘湯中含有橘皮,主要源於其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功效。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其揮發油能刺激胃腸道,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食積、止嘔逆;而其苦燥之性可燥濕化痰,適用於痰濕壅肺、咳嗽氣喘等症。

此外,橘皮還具有理氣行滯、疏肝解鬱的作用,可緩解胸悶、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蘇橘湯中加入橘皮,旨在通過其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蘇橘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健脾利濕: 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燥濕化痰。蘇橘湯以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為目的,赤茯苓的加入可加強利濕化痰之功,使藥效更加顯著。
  2. 和中益氣: 赤茯苓還能和胃健脾,益氣生津,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燥烈傷陰。

因此,蘇橘湯中加入赤茯苓,不僅能增強利濕化痰功效,還能調和脾胃,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蘇橘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大腹皮性平味辛,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蘇橘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脹悶、胃脘疼痛等症狀,而大腹皮能協同橘皮、枳殼等藥物,共同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達到止痛的目的。
  2. 消食導滯:大腹皮還具有一定的消食導滯作用,能幫助消化積滯,減少胃腸道壓力。蘇橘湯中常搭配山楂、麥芽等消食藥,大腹皮的加入可以增強消食導滯的效果,進一步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蘇橘湯中包含旋覆花,主要源於其化痰止咳的功效。旋覆花性溫,味辛苦,入肺經,具有降氣止咳、化痰散結之效。

蘇橘湯為治療痰飲咳嗽的常用方劑,旋覆花在此方中起到疏風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其溫化痰飲、散寒止咳之性,可有效改善患者咳嗽、痰多等症狀。

蘇橘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和胃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蘇橘湯多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痰濕阻滯所致的嘔吐、泛酸、胸悶等症狀,半夏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和胃止嘔,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2. 解毒消腫: 半夏還具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提高藥物安全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蘇橘湯」

蘇橘湯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主要由紫蘇葉、橘皮、赤茯苓、大腹皮、旋覆花、半夏等中藥組成,具有發汗解表、理氣行氣、化痰止嘔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後胸部有悶脹感、心腹部氣體停滯、不想吃東西等症狀。

組成介紹

  •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大腹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
  • 旋覆花:性溫、味辛,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等功效。
  •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功效。
  • 橘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大腸經,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

主治功效

蘇橘湯具有發汗解表、理氣行氣、化痰止嘔的功效。它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後胸部有悶脹感、心腹部氣體停滯、不想吃東西等症狀。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蘇橘湯對支氣管炎、肺炎、胃腸炎等疾病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總結

蘇橘湯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具有發汗解表、理氣行氣、化痰止嘔的功效。它主要用於治療感冒後胸部有悶脹感、心腹部氣體停滯、不想吃東西等症狀。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蘇橘湯對支氣管炎、肺炎、胃腸炎等疾病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在使用蘇橘湯時,應注意其藥物禁忌和副作用,並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蘇橘湯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期間服用。此外,蘇橘湯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因此不宜在脾胃虛弱、大便溏泄者服用。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胃及十二指腸炎胃下垂

相同名稱方劑


蘇橘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紫蘇莖(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大腹皮(銼)1兩,旋覆花1兩,半夏(湯浸7次,焙)半兩。 主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