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輪散

水輪散

SHUI LU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00%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水輪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蜈蚣性溫,入肝經,具有通經絡、散瘀血、止疼痛的功效。水輪散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蜈蚣的加入可起到行氣活血、止痛消腫的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2. 驅風除濕:蜈蚣具有驅風除溼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溼痹痛、麻木不仁等症。水輪散中包含多種藥物,共同發揮驅風除溼的作用,蜈蚣的加入可增強此功效,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水輪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小兒赤丹,流如火焰紅赤」,即小兒皮膚出現赤紅色斑疹、丹毒,症狀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熱痛,疹色鮮紅如火焰蔓延。此類病症在中醫多歸因於「血熱毒盛」或「風熱蘊毒」,屬陽證、實證範疇,需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為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赤腳蜈蚣(焙乾為末)

    • 蜈蚣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尤擅治瘡瘍腫毒、風癢丹毒。
    • 此處經焙乾後毒性稍減,取其「以毒攻毒」之力,直折血中熱毒;其辛散之性可助藥力透達皮膚,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2. 石硫末(硫黃)少許

    • 硫黃性溫熱,外用能殺蟲止癢、解毒療瘡,古方常用於疥癬、濕疹、丹毒等皮膚病。
    • 少量硫黃與蜈蚣配伍,一溫一辛,協同增強「解毒透邪」之效,並可能藉其溫通之性,防止寒涼藥過度凝滯病邪。
  3. 新汲水調敷

    • 新汲水性清涼,能「清熱降火」,與蜈蚣、硫黃之辛溫相佐,既可緩和溫毒之性,又能輔助清解局部熱毒。
    • 配合鵝毛掃塗,輕柔均勻,避免刺激患處。

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外治法直達病所,針對「熱毒熾盛」之赤丹,以蜈蚣攻毒散結為主,硫黃輔助解毒為佐,新汲水調和寒熱。其機制可能包括:

  • 辛散透邪:蜈蚣之辛溫走竄,促使熱毒外透。
  • 解毒斂瘡:硫黃殺菌消炎(以現代觀點論),抑制皮膚感染。
  • 涼血止痛:新汲水局部降溫,緩解紅腫灼熱。

此方簡潔而力專,符合中醫「急則治標」的外治理念,適合小兒丹毒初起、紅腫熱痛明顯者。

傳統服藥法


赤腳蜈蚣(瓦上慢火焙乾)。
上為末,入石硫末少許。
新汲水調,鵝毛掃。頭焦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水輪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五引《莊氏家傳》。 組成:赤腳蜈蚣(瓦上慢火焙乾)。 主治:小兒赤丹,流如火焰紅赤。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