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方

臁瘡方

LIAN CHUANG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廣筆記》卷三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4%
脾經 25%
心經 11%
腎經 9%
大腸經 9%
小腸經 9%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臁瘡方中加入松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一、燥濕殺蟲:松香性燥,味苦,入肝經,具有燥濕殺蟲之功效。臁瘡多因濕熱蘊結,或外邪入侵所致,松香能燥濕解毒,殺滅瘡瘍中的細菌及寄生蟲,從而促進傷口癒合。

二、生肌斂瘡:松香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對於臁瘡潰爛久不收口者,松香能促進創面收縮,減少滲液,達到快速修復的目的。

臁瘡方中加入輕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殺菌止癢: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效。臁瘡常由濕熱蘊結、蟲毒侵襲所致,輕粉可有效抑制病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並緩解瘙癢症狀。

二、燥濕生肌: 輕粉性燥,能乾燥濕氣,促進創面癒合。臁瘡常伴有膿液分泌、濕潤不愈,輕粉可吸收滲出液,使瘡面乾燥,利於生肌。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應慎用,不可過量。臁瘡方中往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生肌止痛藥物,以減輕輕粉毒性,提高治療效果。

臁瘡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活血化瘀:乳香味辛、性溫,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臁瘡常因血瘀不通而生,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從而減輕腫痛。

2. 促進癒合:乳香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加速組織修復,促進創口癒合。對於臁瘡這種慢性潰瘍,乳香可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縮短癒合時間。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臁瘡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臁瘡」(即慢性下肢潰瘍,俗稱「老爛腿」),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久病氣虛導致傷口難癒。傳統用法以「袪腐生肌」為主,外敷後可促使黃水(膿性分泌物)排盡,爛肉脫落,新肌生長,達到瘡口癒合之效。

組成與邏輯推理分析

  1. 松香(1兩)

    • 性味苦甘溫,具「燥濕殺蟲、生肌止痛」之效。
    • 古代外用常治瘡瘍潰爛,能拔毒排膿,促進傷口收斂。
  2. 輕粉(3錢)

    • 為汞製藥,性寒有毒,傳統用於「攻毒斂瘡」。
    • 強力殺滅瘡面腐穢,抑制細菌,但需控制劑量以防刺激。
  3. 乳香(5錢)

    • 辛溫活血,能「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 改善局部氣血瘀滯,減輕瘡瘍疼痛,協同松香促進組織修復。
  4. 細茶(5錢,疑為「兒茶」或茶葉)

    • 若為「兒茶」,苦澀涼,可「收濕斂瘡、止血生肌」,利於潰瘍滲出液的吸收。
    • 若為茶葉(如綠茶),其鞣酸能收斂傷口,減少滲液,輔助抗菌。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攻毒與生肌並行:輕粉攻毒去腐,松香、乳香活血生肌,形成「先清後補」的治療節奏。
  • 燥濕收斂:松香、細茶(或兒茶)吸附瘡面滲液,減少濕濁浸淫,避免感染擴散。
  • 局部氣血調和:乳香行氣活血,改善瘡周微循環,助新肌生長。

外用方法增效關鍵
以蔥頭、花椒煎湯先熏洗患處,取其辛溫通絡、殺蟲潔瘡之性,預熱瘡面並軟化腐肉,後敷藥膏加強吸收。布帛加壓纏縛(「絹縛定」)可減少滲液蓄積,促進藥力滲透。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祛腐生肌」的核心思路,結合金屬礦物藥的強效抗菌與植物藥的修復能力,針對慢性潰瘍「久不癒合」的特點而設。

傳統服藥法


松香1兩,輕粉3錢,乳香5錢,細茶5錢。
共打成膏。
先將蔥頭、花椒煎濃湯,熏洗淨,用布攤膏,厚貼患處,以絹縛定,黃水流盡,爛肉生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臁瘡方,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松香1兩,輕粉3錢,乳香5錢,細茶5錢。 主治:臁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