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鼻散

斂鼻散

LIAN B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17%
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0%
腎經 7%
肺經 7%
小腸經 3%
膽經 3%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斂鼻散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之效,有助於排除鼻腔及周邊組織的濕氣,緩解鼻塞、鼻流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鼻腔炎症,如鼻竇炎、鼻炎等,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赤小豆在斂鼻散中,起到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鼻部疾病的症狀。

斂鼻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養血,滋潤鼻竅: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鼻竅乾燥,多因血虛所致,當歸可補血養血,滋潤鼻竅,改善鼻腔乾燥、出血等症狀。
  2. 行氣活血,通鼻竅:當歸還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鼻腔血液循環,促進鼻竅通暢,利於鼻塞、鼻炎等症狀的緩解。

總之,當歸在斂鼻散中,既可補血養血,滋潤鼻竅,又可行氣活血,通鼻竅,起到綜合治療鼻部疾病的作用。

斂鼻散方劑中含有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能有效控制鼻腔出血,減輕鼻出血症狀。
  2. 清熱解毒: 地榆亦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消散鼻腔內的熱毒,有助於緩解鼻腔炎症,改善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因此,斂鼻散方劑中加入地榆,既能止血,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全面治療鼻出血及相關症狀。

斂鼻散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鼻炎引起的鼻塞、流涕、鼻腔腫痛等症狀,蘆薈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緩解鼻腔炎症。
  2. 潤燥生津,利咽止咳:蘆薈具有潤燥生津、利咽止咳的功效。對於鼻炎引起的鼻腔乾燥、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狀,蘆薈可以起到潤燥生津、利咽止咳的作用,改善鼻腔黏膜乾燥、咽喉不適等問題。

斂鼻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抑制鼻腔炎症,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

2. 燥溼止癢: 青黛能吸附濕氣,並有止癢的效果,可有效緩解因濕熱引起的鼻癢、鼻腔乾燥等症狀。

總之,青黛在斂鼻散中發揮清熱解毒、燥溼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鼻腔炎症和不適,達到收斂鼻腔、緩解鼻炎的效果。

斂鼻散中包含瓜蒂,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瓜蒂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邪入侵,導致鼻腔腫痛、流涕不止等症狀,瓜蒂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痛,緩解鼻塞等不適。
  2. 收斂止血: 瓜蒂能收斂止血,對於因鼻腔出血導致的鼻血不止,瓜蒂能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幫助止血。

因此,斂鼻散中加入瓜蒂,能有效針對鼻腔炎症、腫痛、出血等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恢復鼻腔健康。

斂鼻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能清心火、瀉肝火,並能燥濕止癢,對於因濕熱上蒸,導致鼻竅流涕、癢癢、甚至鼻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黃連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鼻腔內細菌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鼻腔恢復。因此,斂鼻散中加入黃連,有助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改善鼻部不適,達到治療鼻炎的目的。

斂鼻散中包含雄黃,乃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1. 解毒殺蟲:雄黃性溫,味辛,具解毒殺蟲之功效,能有效抑制鼻腔內細菌、真菌等病原體,對於鼻炎、鼻竇炎等病症的治療有一定效果。
  2. 燥濕止癢:雄黃性燥,能燥濕止癢,可有效緩解鼻腔黏膜的濕熱症狀,並減少鼻癢、鼻塞等不適。

然而,雄黃屬於毒性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斂鼻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斂鼻散主要治療 「肺疳」,指小兒因肺熱積滯、脾胃虛弱導致的慢性虛損性病症,其臨床表現包括:

  1. 肺系症狀:多啼咳嗽、口鼻生瘡(肺熱上炎)。
  2. 脾胃虛弱:昏昏愛睡、體瘦肢軟(氣血不足)。
  3. 熱毒內蘊:吐血瀉膿、大便滑洩(濕熱下注或血分受損)。

此方以「入鼻」給藥,推測其作用機理可能通過鼻腔黏膜吸收,直接清肺熱、斂瘡生肌,並借肺開竅於鼻的理論,調節肺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涼血斂瘡

  • 黃連、青黛:清心肝肺熱,治口鼻生瘡。
  • 雄黃(少許):解毒殺蟲,外用可斂瘡(但需注意毒性)。
  • 地榆:涼血止血,適合吐血、瀉膿。

2. 燥濕排膿,生肌收口

  • 赤小豆:利濕解毒,排膿消腫。
  • 蘆薈:清肝瀉火,外用可療瘡(如鼻瘡潰爛)。
  • 瓜蒂:傳統外用可「吐風痰」,此處或借其輕宣之性,引藥上行。

3. 養血活血,扶正祛邪

  • 當歸:補血活血,調和氣血,改善體瘦肢軟。

整體配伍特點

  • 外用內治結合:雖為鼻用散劑,但藥物多具內服清熱涼血、解毒斂瘡之效,呼應肺疳的病機(肺熱、濕毒、正虛)。
  • 標本兼顧:清熱解毒治標(瘡瘍、咳嗽),當歸養血扶正。

推論可能的功效與原理

  1. 清肺解毒:針對肺熱上攻之口鼻生瘡,藥如黃連、青黛直折火毒。
  2. 斂瘡生肌:地榆、赤小豆收濕止血,促進瘡面癒合。
  3. 調和氣血:當歸補虛,防止苦寒傷正,適合久病體弱之肺疳。
  4. 鼻藥通肺:借鼻腔給藥,循經絡影響肺臟(肺開竅於鼻),達到局部與整體同治。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內病」的思維,尤其針對小兒用藥不便時,鼻腔給藥可能更易操作。唯方中雄黃、瓜蒂等藥需嚴格控制劑量,避免刺激黏膜。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當歸、地榆、蘆薈、青黛、瓜蒂、黃連各等分,雄黃少許。
斂瘡。
上為末。
入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斂鼻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咳血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胃腸出血咳嗽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斂鼻散, 出處:《幼科折衷》卷上。 組成:赤小豆、當歸、地榆、蘆薈、青黛、瓜蒂、黃連各等分,雄黃少許。 主治:斂瘡。主治:肺疳。多啼咳嗽,口鼻生瘡,昏昏愛睡,體瘦肢軟,吐血瀉膿,大便滑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