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痛膏中加入檳榔,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檳榔性溫,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檳榔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 消腫止癢: 檳榔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癢的功效,能夠緩解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定痛膏中加入檳榔,可以綜合發揮其活血止痛、消腫止癢的功效,提高藥效。
定痛膏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藥理作用。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脾胃、散寒止痛、行氣止嘔等功效。其溫暖脾胃,可改善寒邪入侵導致的疼痛,而其行氣止痛作用則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因此,在定痛膏中加入肉荳蔻,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定痛膏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腰腿疼痛,以及皮膚瘙癢等症狀,肉桂能有效緩解。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定痛膏中往往會加入多種中藥,如川芎、當歸、乳香等,這些藥物常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肉桂加入其中,可以起到溫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定痛膏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疼痛,同時能消散瘀血,消腫止痛。
- 補血益氣,改善血液循環: 當歸具有補血益氣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修復受損組織,加速疼痛消退。
因此,定痛膏中加入當歸,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消腫的功效。
定痛膏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藥效。木鱉子性寒,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外傷瘀腫、疼痛等症狀。此外,木鱉子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因此,將木鱉子加入定痛膏中,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外傷疼痛。
定痛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消腫止痛: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白芷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活血通絡:白芷能活血化瘀,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減輕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白芷在定痛膏中起到重要的消腫止痛、活血通絡的作用,是治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的有效藥材。
定痛膏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 消腫止痛、祛風散寒 的功效。
天南星性溫,味辛、苦,入肺、脾經,具有 解毒消腫、祛風止痛 的作用,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在定痛膏中,天南星與其他藥材配合,可起到 溫經散寒、消腫止痛 的作用,對於跌打損傷、風寒濕痺等引起的疼痛,具有較好的緩解效果。
定痛膏中含有白附子,主要基於其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白附子為天南星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在定痛膏中,白附子可通過溫經散寒,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同時,白附子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因此,白附子是定痛膏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
定痛膏中包含丁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通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對於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
- 殺菌消炎:丁香含丁香酚等揮髮油,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減少感染。在定痛膏中,丁香可以幫助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定痛膏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
附子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強大的溫陽散寒之力,能溫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同時,附子亦能溫腎壯陽,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進一步促進疼痛的緩解。
因此,在定痛膏中加入附子,不僅能直接止痛,更能從根本上改善疼痛的病理基礎,起到較為全面的治療效果。
定痛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黏合劑作用: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能將其他藥材緊密結合,形成膏狀,方便外敷塗抹,並能較長時間停留在患處,持續發揮藥效。
- 保護作用: 蜂蠟在塗抹於患處後,會形成一層薄膜,隔絕空氣和水分,有助於保護傷口,防止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同時,蜂蠟也能鎖住藥效成分,減少藥效流失。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痛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大段傷折疼痛」,即因跌打損傷、骨折或筋傷所致之劇烈疼痛。其特色在於分階段處置:
- 初期瘀血腫痛(皮肉未破,局部紫黑):加強溫散瘀血、消腫止痛。
- 中期瘀化腫消(紫黑色退):轉為活血通絡,避免溫燥傷陰。
- 折骨傳統應用:配合固定之法,緩解骨折後疼痛,助骨痂生長。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方結構(基礎方)
- 芙蓉葉(2兩):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跌打損傷常用藥,尤擅散血腫。
- 紫金皮(5錢):活血化瘀、消腫定痛,古稱「跌打聖藥」,能通絡散結。
- 獨活(5錢):祛風濕、止痛,引藥下行,專治筋骨痠痛。
- 生南星(5錢):辛溫走竄,散結消腫,善止痹痛(生用毒性強,外用安全)。
- 白芷(5錢):辛香上行,散寒通竅,兼消腫排膿(防瘀久化熱)。
配伍特點:以「涼血消腫(芙蓉葉)+溫散止痛(紫金皮、獨活、南星)」為主軸,寒溫並用,針對跌打後氣血壅滯、腫痛並存之病機。
2. 外敷增效輔料
- 馬蘭菜、墨斗菜:民間草藥,清熱散瘀,搗爛後取其汁液助藥滲透。
- 生蔥汁、老酒:辛溫行散,酒能通血脈,蔥可發散寒邪,共助藥力透達深層。
3. 階段性加減
- 初期寒凝瘀重(加草烏、肉桂、良薑):
- 草烏(大辛大熱)破積冷,肉桂溫經通脈,良薑散寒止痛,三藥增強溫通之力,針對瘀血凝滯未化之證。
- 生薑汁為引,助藥性透入。
- 中期瘀化熱生(改薑汁、茶清調敷):
- 茶清(綠茶汁)微寒,能清解鬱熱,防溫藥助火;此時減去辛熱之品,轉向和血生新。
治療原理總析
此方依「瘀血病理三期」動態調治:
- 急性期(氣滯血瘀,寒凝腫痛):以辛溫藥為主,破滯散結,佐涼血藥防化熱。
- 緩解期(瘀血漸化,腫退熱生):減辛熱,增清解,避免過燥傷陰。
- 骨折續損:基礎方活血兼顧消腫生肌,助骨痂形成。
整體思維:外傷所致「不通則痛」,以「溫通散瘀為主,清涼制約為輔」,層次分明,體現中醫「隨證變方」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芙蓉葉2兩,紫金皮5錢,獨活5錢,南星(生)5錢,白芷5錢。
上為末,加生採馬蘭菜、墨斗菜各1兩,杵搗極爛,和末一處,用生蔥汁、老酒和炒。
暖敷。若打撲跌磕壓傷,骨肉痠疼,有紫黑色未破皮肉者,加草烏、肉桂、良薑各3錢,研末,薑汁調,溫貼;若紫黑色已退,除良薑、肉桂、草烏、薑汁,卻以薑汁、茶清調,溫貼之。若折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定痛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綠豆粉不拘多少(炒令微焦)。 主治:火燒湯燙。
定痛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四。 組成:清油12兩,瀝青1斤,黃丹10兩,沒藥1兩,乳香1兩。 主治:諸瘡及杖瘡。
定痛膏, 出處:《準繩·瘍醫》卷六。 組成:芙蓉葉2兩,紫金皮5錢,獨活5錢,南星(生)5錢,白芷5錢。 主治:打撲傷損,動筋折骨,跌磕木石壓傷,赤腫疼痛。
定痛膏,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白檳榔2個,肉豆蔻1個,官桂半兩,柳桂1分,當歸1兩,木鱉子20個,香白芷2錢,天南星1個,白附子1兩,丁香3兩,黑附子(大者)1個,黃蠟不定。 主治:大段傷折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