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附子散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暖脾胃,止嘔逆: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逆。附子性熱,溫腎陽,與丁香合用,可增強溫脾胃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食少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行氣止痛: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配合附子溫陽散寒,可加強止痛作用,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症狀,如胃脘痛、腹痛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丁香附子散中加入檳榔,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助消化: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消食導滯的功效。與丁香、附子等溫熱藥配合,可加強溫中散寒之力,並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
二、行氣止痛,促進藥力:檳榔亦有行氣止痛、消積化痰的作用。加入方劑中,可促進氣血運行,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發揮治療效果。
丁香附子散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丁香附子散以溫陽散寒為主,硫磺性溫,亦有散寒止痛之效,與丁香、附子等藥物相配,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散寒邪,緩解寒邪所致的疼痛。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硫磺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對於寒邪凝滯、氣血不通所導致的疼痛,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丁香附子散中加入硫磺,不僅有助於溫陽散寒,更可活血化瘀,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佳的療效。
丁香附子散的組成中,加入胡椒,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溫中散寒的功效。
丁香性溫,具有溫腎壯陽、溫脾止瀉、溫肺止咳的功效;附子性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的功效。胡椒性溫,辛熱,具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消食化積的功效。
三味藥物合用,既能增強溫中散寒之力,又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胡椒的加入,可加強丁香、附子的溫散寒邪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香附子散之傳統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膈氣吐食」,即因膈部氣機阻滯,導致食物難以下行而嘔吐。古代醫家視此為中焦虛寒、氣逆不降之證,常見胸膈痞悶、食入反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等症狀,類似現代醫學之「賁門失弛緩」或「胃食道逆流」伴寒象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溫裡散寒:
- 黑附子(炮)大辛大熱,溫補脾腎之陽,逐散沉寒,為君藥。其「去皮臍」可減除毒性,專取溫煦之效。
- 丁香辛溫,善降胃氣、止嘔逆,兼暖腎陽;胡椒助溫中散寒,二味協同附子,共驅中下二焦之寒。
行氣降逆:
- 檳榔質重下行,破氣導滯,能「下胸腹至高之氣」(《本草綱目》),疏通膈氣壅滯,使氣機得降。
補火助陽:
- 舶上硫黃(純品)補命門真火,與附子相須為用,針對臟腑久寒,從根本暖脾胃、助運化。
引藥與服法巧思:
- 飛鵬雛(幼鳥)為血肉有情之品,包裹藥末煨熟食用,取其「以形補形」之意,古代認為禽類肉質輕揚,可載藥上行至膈,兼具溫養之效;酒送服則助藥力溫通血脈。若不食葷,以粟米飲送下,顧護胃氣。
綜論:全方以「溫陽散寒、降逆止嘔」為核心,附子、硫黃壯火之源,丁香、胡椒暖中降逆,檳榔破滯下行,配伍層次分明。外用飛鵬雛包裹,結合「火煨」之法,增強藥物溫透之力,體現古代「寒者熱之」「逆者降之」的治法思想,適用於陽虛寒凝、氣機上逆之膈氣重症。
傳統服藥法
丁香0.5兩,檳榔1個(重3錢),黑附1個(重0.5兩,炮,去皮臍),舶上硫黃(去石,研)2錢,胡椒2錢。
先將四味為末,入硫黃和勻。
每服2錢,用飛鵬雛1個,去毛翅足腸肚,填藥在內,濕紙5-7重裹定,慢火燒熱取出,嚼,食後用溫酒送下,每日3次;如不食葷酒,粟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方中用法內「飛??雛」,原作「附子」,據《普濟方》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附子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二。 組成:附子1兩,母丁香49個,生薑半斤(取自然汁半碗)。 主治:脾胃虛弱,胸膈痞塊,吐逆不止。
丁香附子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丁香半兩,檳榔1個(重3錢),黑附1個(重半兩,炮,去皮臍),舶上硫黃(去石,研)2錢,胡椒2錢。 主治:膈氣吐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