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靈砂

粉靈砂

FEN LING SHA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五

熱性指數

4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14%
脾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0%
肝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7%
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粉靈砂」中包含「靈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靈砂為主要藥材: 「靈砂」即為硃砂,性寒,味甘,具有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的作用。此方劑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癲狂等症狀,而靈砂為其核心藥材,發揮主要治療作用。
  2. 製備方式所需: 方劑中「粉」字,表示靈砂需要經研磨成粉末,方能與其他藥材混合服用。此製備方式既方便服用,亦能增強藥效的吸收和利用。

粉靈砂方中包含丁香,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溫陽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之效。粉靈砂方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丁香的溫陽散寒之性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緩解患者的腹痛症狀。
  2. 化溼止嘔: 丁香亦有化溼止嘔之效。粉靈砂方中常加入丁香以助化解寒溼之邪,止嘔逆,改善患者的嘔吐症狀,提升療效。

總而言之,丁香在粉靈砂方中起着溫陽散寒、行氣止痛,以及化溼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

「粉靈砂」方劑中加入胡椒,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祛除寒濕: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祛除寒濕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腹痛、腹瀉、肢冷等症狀,胡椒可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改善症狀。
  2. 促進藥力發揮,增強療效:胡椒具有辛散之性,可以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增強療效。同時,胡椒辛辣之味,可引藥下行,對於某些病症的治療更具針對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粉靈砂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粉靈砂主要用於治療「脾痛翻胃」。

  1. 脾痛:指脾臟氣機不暢或虛寒引起的疼痛,常見於脾胃虛弱、寒濕停滯等證。
  2. 翻胃:即反胃,表現為食後嘔吐、噁心,或食物難以消化而反流,多因胃氣上逆或中焦虛寒所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靈砂(1兩)

    • 靈砂為硫化汞(HgS),古代認為其性溫,能「通陰陽、升降氣機」,可用於中焦虛寒或氣逆之證。
    • 此處可能取其鎮逆氣、助陽氣的作用,以緩解胃氣上逆導致的翻胃。
  2. 蚌粉(2兩,同炒略變色)

    • 蚌粉為蚌殼煅製而成,性寒,能清熱化痰、制酸止嘔。
    • 與靈砂同炒後,可能緩和靈砂的溫燥之性,並增強其降逆制酸的效果,適用於胃酸上逆引起的嘔吐。
  3. 丁香(49粒)

    • 丁香性溫,能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為治療胃寒嘔吐的要藥。
    • 其芳香之性可醒脾開胃,改善脾虛氣滯或寒濕導致的疼痛與嘔吐。
  4. 胡椒(49粒)

    • 胡椒性熱,擅長溫中散寒、下氣消痰。
    • 與丁香配伍,增強溫中散寒之力,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疼痛與反胃。
  5. 生薑自然汁煮半夏糊為丸

    • 生薑能溫中止嘔,半夏能降逆化痰,兩者合用可增強止嘔效果。
    • 以二者煎糊為丸,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協同諸藥發揮溫中降逆的作用。
  6. 服法與藥引

    • 翻胃:煨生薑湯送下,生薑溫胃止嘔,加強降逆效果。
    • 虛人脾痛:炒鹽湯送下,鹽能引藥入腎,炒後溫性增強,可緩解虛寒性疼痛。

方劑功效推理

此方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為主:

  • 靈砂+蚌粉:調和寒熱,降逆制酸。
  • 丁香+胡椒:溫中行氣,散寒止痛。
  • 生薑+半夏:強化止嘔化痰功效。
    全方針對「脾胃虛寒、氣逆不降」的病機,適用於因寒濕或中焦虛弱導致的脾痛與反胃。

傳統服藥法


靈砂1兩,蚌粉(同炒略變色)2兩,丁香49粒,胡椒49粒。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半夏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翻胃,煨生薑湯送下;虛人脾痛,炒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因此,脾胃虛寒、氣滯疼痛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粉靈砂,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靈砂1兩,蚌粉(同炒略變色)2兩,丁香49粒,胡椒49粒。 主治:脾痛翻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