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臍丸
HU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腎經 18%
肝經 18%
大腸經 18%
肺經 8%
胃經 8%
三焦經 8%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護臍丸中加入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護臍丸針對的是脾胃虛寒,導致腹痛、腹瀉等症狀,胡椒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減輕疼痛,改善腹瀉。
- 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胡椒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脾胃虛寒者,往往伴隨消化不良,胡椒的溫熱之性可助消化,改善脾胃功能,提高食慾。
總之,護臍丸中加入胡椒,不僅能溫中散寒,止痛止瀉,更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是治療脾胃虛寒症狀的有效組成部分。
護臍丸中含有硫磺,主要原因如下:
- 殺菌止癢: 硫磺具有殺菌止癢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的細菌和真菌生長,對於因濕熱、蟲毒引起的臍周皮膚病症,如濕疹、膿皰瘡等,有明顯療效。
- 清熱解毒: 硫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積聚的熱毒,並促進毒素排出體外,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臍周炎症,如紅腫、疼痛等,有一定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護臍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肚腹諸痛」,意指因寒邪凝滯、氣血不暢導致的脘腹冷痛、臍周絞痛等症。其劑型設計為臍敷(納臍法),乃中醫外治法之一,利用臍部(神闕穴)皮膚薄、吸收速、通聯經脈之特性,使藥力直達病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性味與配伍
- 胡椒:辛熱,歸胃、大腸經,具溫中散寒、下氣止痛之效。其辛烈之性能驅散腹中寒濕,緩解因寒凝氣滯所致之脹痛。
- 硫黃: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外用可助陽散寒、殺蟲止癢。古醫籍載其能「暖丹田、壯元陽」,與胡椒協同增強溫裏散寒之功。
- 黃蠟:甘淡微溫,作為賦形劑,既能固凝成丸,又可緩釋藥性,延長藥效。
方劑邏輯推演
- 溫通並行:胡椒主「通」,硫黃主「溫」,二者相合,共奏溫裏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針對寒濕積聚中焦、陽氣不得宣通之腹痛,尤其適合臍周冷痛、喜溫按者。
- 臍療機轉:神闕穴屬任脈,與衝脈相交,為先天之根,內聯五臟。以熱藥敷之,可激發元陽、驅散陰寒,調和氣血。黃蠟溶化後包裹藥末,形成緩釋,使藥力持續滲透。
潛在擴展應用
此方雖古籍明載治腹痛,然從藥性推論,或可延伸用於寒性泄瀉、婦人寒凝痛經(依外治理論),然需結合具體脈證。其核心機理在於「寒者熱之」,透過溫煦中焦、暢通氣機以止疼痛,體現中醫「內病外治」之智慧。
傳統服藥法
胡椒5分,硫黃1錢。
上為細末。黃蠟一錢溶化為丸,如芡實大。
用時取1丸入臍內,以膏藥蓋之,甚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護臍丸,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二。 組成:胡椒5分,硫黃1錢。 主治:肚腹諸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