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硫丸

椒硫丸

JIAO LI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一盤珠》卷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3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腎經 19%
肝經 19%
大腸經 19%
肺經 7%
胃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椒硫丸是一種經典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硫磺,在方劑中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首先,硫磺具備驅風散寒的特性,能夠幫助體內濕邪和外邪的排出,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效果。其次,硫磺的溫熱特性使其對於寒冷引起的疼痛和不適有良好的鎮痛效果,特別是在治療關節炎、風濕病等方面具有顯著療效。此外,硫磺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癤瘡等具有良好的療效。此外,檢視近代研究表明,硫磺具有抗菌和消炎的作用,使其在現代醫學中也得到關注。因此,硫磺的融入,使得椒硫丸不僅在傳統中醫中佔有一席之地,還能夠在當代的臨牀應用中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椒硫丸中含有胡椒,主要源於其辛辣溫熱的特性。

1. 溫中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內侵引起的胃脘冷痛、腹痛、泄瀉等症。

2. 行氣止痛:胡椒辛香走竄,能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用於治療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例如脘腹脹痛、肢體麻木等。

椒硫丸中胡椒的加入,可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椒硫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椒硫丸主治「嘔洩,四肢厥冷,面白唇青」,此症屬中醫「陰寒內盛」之證。

  1. 嘔洩:指嘔吐與腹瀉,乃因脾胃陽虛,寒濕內阻,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則嘔,水濕下注則泄。
  2. 四肢厥冷:陽氣虛衰,不能溫養四肢,乃「陽虛寒厥」之象。
  3. 面白唇青:陽虛血行不暢,氣血不榮於面,故面色蒼白;寒凝血瘀,唇色青紫。

此症關鍵病機為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治療當以溫陽散寒為主。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硫黃(3錢)

  • 性味:大熱,有毒,歸腎、大腸經。
  • 功效:補火助陽,溫通寒凝
    • 《本草綱目》載其能「補命門不足,陽氣暴絕」;
    • 用於虛寒冷泄、陽衰厥逆,尤其能溫腎陽以暖脾土,解決下焦陽虛所致的寒泄。

2. 胡椒(1錢,蒸熟炒用)

  • 性味:辛熱,歸胃、大腸經。
  • 功效:溫中散寒,下氣止瀉
    • 《日華子本草》言其「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
    • 辛熱之性助硫黃散寒,專攻中焦脾胃寒濕,降逆止嘔,兼止寒瀉。

3. 米飯為丸

  • 米飯甘平,和胃補中,緩和硫黃、胡椒之燥烈,避免傷胃。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陽散寒,標本兼治

  • 硫黃為君,直入下焦補腎陽,解決根本陽衰;
  • 胡椒為臣,溫中焦脾胃,散寒止嘔泄;
  • 兩藥協同,使先天(腎)後天(脾)之陽兼顧,寒邪得散,陽氣復行。

針對陰寒病機

  • 陽虛寒盛→硫黃溫腎以暖脾;
  • 寒濕犯胃→胡椒溫中止嘔;
  • 米飯和緩藥性,避免峻熱傷正。

此方簡而力專,適合急症寒厥,然須辨證精準,確屬純寒無熱者方宜。

傳統服藥法


硫黃3錢,胡椒(蒸熟,炒)1錢。
米飯搗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椒硫丸, 出處:《一盤珠》卷八。 組成:硫黃3錢,胡椒(蒸熟,炒)1錢。 主治:嘔泄,四肢厥冷,面白唇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