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虎丹
BAI H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丹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車前草為重要成分之一。車前草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清熱利水、明目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濕熱所致之各種症狀。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車前草性寒味甘,歸肝、腎、膀胱經,可用於治療小便不利、目赤腫痛等病症。在白虎丹的配方中,車前草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增強整個方劑清熱利濕的功能,並輔助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尤其對於伴有熱盛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狀的患者來說,車前草的加入能更好地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有助於病情的緩解和康復。因此,車前草作為白虎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該方劑的整體療效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頭面四肢眼目俱腫,而惟額上指尖兩耳不腫,及不見赤色者」。此類腫脹特點為:
- 腫脹範圍集中:表現於頭面、四肢、眼部,但額頭、指尖、兩耳不腫,顯示水濕或熱毒鬱滯於陽明經(頭面)、太陰經(四肢)所過之處。
- 無明顯熱象:患處「不見赤色」,提示腫脹非純熱證,可能夾雜濕鬱或風邪。
- 病機推測:古代認為此症屬「風水相搏」或「濕鬱肌表」,可能因外感風濕、水腫初期,或濕熱內蘊外發所致。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車前草:
- 性味甘寒,利水滲濕、清熱解毒。
- 針對水濕腫脹,透過利尿導濕從小便出,減輕肌表水腫。
九里香:
- 辛溫行氣,活血散瘀,兼能祛風除濕。
- 推動氣血運行,助濕邪消散,適用於風濕鬱表之腫。
馬蹄香(杜衡):
- 辛溫香烈,祛風散寒、行水開竅。
- 古人用於風濕痹痛,其香竄之性可宣透肌表濕濁。
枸杞苗:
- 性涼味苦,清肝明目、涼血退熱。
- 緩解眼目腫脹,平衡方中溫散藥物,防燥熱傷陰。
雁稜菜(推測為馬齒莧類):
- 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 若為馬齒莧,則能緩解濕熱腫毒,與車前草協同增強利濕之效。
外用療法原理
先以沸湯浴身:
- 高溫湯氣能開泄腠理,促進氣血流通,使濕濁外透。
- 古代認為「沸湯」具陽氣,能驅散肌表鬱滯。
後用藥搗爛加麻油外擦:
- 麻油潤膚助藥力滲透,藥物直接作用肌表,活血散濕。
- 「自上而下」擦之,順應氣機降濁之勢,導濕外出。
組方邏輯
全方以「祛濕為主,兼顧清熱散風」:
- 利濕:車前草、雁稜菜為核心,從內消水濕。
- 散風活血:九里香、馬蹄香辛溫走表,開鬱通路。
- 清熱緩和:枸杞苗調節溫藥之性,防化燥傷津。
此配伍展現「表裡分消」思想,通過利尿、透表、行氣三者協同,解決濕鬱肌腠之腫。
禁忌飲食與環境的意義
禁雞魚、生冷、炙煿等,因易助濕生熱;避日色火光,恐外熱引動內濕,反增腫勢。反映此證需嚴防「內外合邪」,強調靜養調攝。
傳統服藥法
車前草、 九里香、 馬蹄香、 枸杞苗、 雁稜菜。
先將馬桶洗淨,用沸湯傾入,蓋少頃,傾出盆內,浴之數次即退。再用上藥同搗爛,和麻油遍身自上而下擦之。
大忌雞、魚、生冷、炙煿、日色、火光、燈煙、湯氣,極須謹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丹, 出處:《奇方類編》卷上。 組成:生白礬1兩,枯白礬1兩。 主治:水瀉痢疾。
白虎丹,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車前草、九裏香、馬蹄香、枸杞苗、鴈稜菜。 主治:頭面四肢眼目俱腫,而惟額上指尖兩耳不腫,及不見赤色者。
白虎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禹縣方)。 組成:大黃3兩2錢,陳皮8錢,青皮8錢,丁香4錢,廣木香4錢,檳榔4錢,黨參1兩6錢,巴豆霜1兩6錢,乾薑1兩6錢,黃芩2兩。 主治:過食生冷,飲食積滯,胃脘寒痛,風寒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