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骨丸
ZHENG G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9)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整骨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骨骼相關的疾病,如骨折、扭傷和關節疼痛等。在其組成中,白礬(Alumen)作為一種輔助藥材,具有重要的作用。
白礬是一種無機鹽類,主要成分為鉀鋁矽酸鹽,其特性包括清熱解毒、收斂止血及消腫等功能。首先,白礬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及加速組織癒合,這對於骨折患者來說尤為重要。其次,它具有收斂作用,能幫助抑制局部的出血,減少腫脹,加速傷口的癒合。此外,在中醫理論中,白礬還具備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熱毒型的損傷或感染,能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從而促進整體的康復。
因此,將白礬納入整骨丸的組成中,不僅能提高方劑的療效,還能針對不同病症進行多方面的調理,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整骨丸中添加蜂蠟,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形劑與黏合劑:蜂蠟具有較高的熔點,遇熱融化,冷卻後固化成固體,可將藥材粉末緊密黏合在一起,形成易於吞服的丸劑。此外,蜂蠟的疏水性有助於藥丸穩定,不易受潮解。
2. 緩釋劑:蜂蠟本身不易消化吸收,可以包裹藥材,減緩藥物在胃腸道的吸收速度,達到緩釋效果,延長藥效時間,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整骨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筋骨疼痛及外傷等症狀。然而,該方劑中包含鉛丹(又稱鉛鋅,主要成分為鉛的氧化物),這引發了一些爭議。
鉛丹在中醫中被視為能夠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物,其理論基礎在於鉛的某些化學特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有助於局部的康復。歷史上,古人對於鉛丹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認為其能夠增強藥效。然而,現代醫學已經認識到鉛對人體的毒性,尤其是長期攝取會導致鉛中毒,對神經系統和腎臟有嚴重危害。
因此,雖然整骨丸的傳統用法中可能會加入鉛丹以增強療效,但隨著對健康風險的認識升高,醫學界普遍不再推薦將鉛丹作為藥物使用,應該尋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這反映了中醫和現代醫學在材料選用上的矛盾。
整骨丸中加入密陀僧,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收斂生肌:密陀僧性寒,味甘澀,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在骨折或跌打損傷的情況下,可幫助傷口癒合,促進骨骼生長,減少感染風險。
- 止痛消腫:密陀僧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骨折或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整骨丸中加入密陀僧,可起到促進骨骼癒合、止痛消腫的作用,有助於傷患的康復。
「整骨丸」方劑中加入「自然銅」,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活血化瘀: 自然銅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自然銅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二、 引導藥力: 自然銅性重,可引導藥力下行,直達病竈。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其治療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癒效果。
整骨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痛的功效。
在整骨治療中,骨折、脫臼等外傷常伴隨着瘀血腫痛,乳香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消腫止痛,有助於骨折的癒合,減輕患者的痛苦。此外,乳香還可以促進局部組織的修復再生,加速骨骼的癒合。
「整骨丸」方劑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等症狀。整骨過程中,患者可能因疼痛、緊張而導致精神不穩定,硃砂可起到安撫心神、緩解疼痛的作用。
- 活血化瘀: 硃砂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淤血、消腫止痛,對於骨折、脫臼等損傷的恢復有一定幫助。
然而,硃砂為重金屬,需慎用,需由專業醫師處方,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整骨丸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骨折、跌打損傷造成的疼痛和腫脹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接骨生肌:沒藥能促進骨骼癒合,加速創口修復,對於骨折、骨傷的治療有輔助作用。
因此,整骨丸中加入沒藥,有助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促進骨骼癒合,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整骨丸中加入豬脂膏,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 潤滑骨骼,促進癒合:豬脂膏性潤滑,可減輕骨骼摩擦,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骨骼癒合。
- 溫陽活血,驅寒止痛:豬脂膏性溫,能溫陽活血,驅除寒邪,對於因寒氣入侵而導致的骨骼疼痛,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豬脂膏還具有滋潤皮膚、延緩衰老等功效,能進一步提升整骨丸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整骨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從高墜下,筋斷骨折,內外俱損,疼痛難任,不問輕重」,屬古代傷科專用方。其核心在於處理暴力外傷導致的「筋骨斷裂」與「氣血瘀滯」,特點如下:
- 骨折筋傷之急症:針對高墜、跌打等急性外力損傷,覆蓋「內外俱損」,顯示其兼顧皮肉、骨骼與內在氣血紊亂的複合傷情。
- 疼痛控制:「疼痛難任」反映方劑強調鎮痛,需快速緩解劇烈疼痛以利後續治療。
- 通用性強:「不問輕重」暗示其適應範圍廣,輕重損傷皆可加減應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接骨續筋之核心
- 自然銅:古代傷科要藥,主「散血止痛,續筋接骨」(《開寶本草》),其銅離子可能促進骨痂形成。
- 黃蠟、豬脂:為基質兼藥用,豬脂潤燥止血,黃蠟緩和藥性,共製為膏丸以黏附傷處,形成物理保護。
活血化瘀與鎮痛
- 乳香、沒藥:活血通絡,消腫定痛,針對「內外俱損」之氣血瘀阻。
- 密陀僧、黃丹:外用可收斂生肌,內服(古代用法)助散瘀,但須注意劑量控制。
解毒收斂與固定
- 白礬:外用收斂止血,內服燥濕化痰,此處或用以防止瘀血化熱成毒。
- 朱砂:鎮心安神,緩解創傷後驚悸,古代亦用於「通血脈」(《本經》)。
劑型設計原理
- 丸劑配合外敷:內服以蔥酒送下,借助酒性溫通、蔥白散寒,促進藥力達表;外敷則以火炙化開,形成藥膜固定傷處,體現「內外兼治」思維。
- 膏脂為媒:豬脂與黃蠟使藥效緩釋,延長作用時間,適合骨折癒合週期。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組合側重「物理固定+化學促進癒合」:
- 礦物藥(自然銅、密陀僧、黃丹):可能通過微量元素作用加速骨修復。
- 油脂基質:形成保護層,減少局部摩擦與二次損傷。
- 鎮痛機制:乳香、沒藥抑制炎症介質,朱砂安定神經,協同緩解疼痛。
綜論
整骨丸體現古代「以形治形」思維(如自然銅類金屬接骨),結合活血、鎮痛、收斂三法,內外並用,符合傷科「急則治標,緩則顧本」原則,其設計邏輯仍為現代中醫骨傷治療提供啟發。
傳統服藥法
白礬13兩(飛過),黃蠟6兩,黃丹4兩,密陀僧(別研)4兩,自然銅(別研為末)4兩,乳香(別研)1兩,朱砂(別研)1兩,沒藥(別研)1兩,豬脂12兩(臘月者)。
用銀石器或新鍋內,先下豬脂熬成汁,去筋膜滓;次下黃蠟候熔,退火,候稍冷,方下密陀僧、黃丹、自然銅末,添慢火熬,以柳木篦子攪,候滴水不散為度,抬下鍋子於冷地上,入朱砂、乳香、沒藥、白礬、更以篦子攪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熱蔥酒送下(蔥白切如絲,於熱酒中以盞合少時,勿出氣)。如昏困不能咽藥者,即用蔥酒化開灌下。仍將2-3丸切開,於紙上以火炙之;如不化,入油少許,隨所傷大小,攤成藥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出血等副作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 本方不宜在月經期間服用,以免引起月經量增多等症狀。
- 本方不宜在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服用,以免影響胎兒及嬰兒的健康。
相同名稱方劑
整骨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白礬13兩(飛過),黃蠟6兩,黃丹4兩,密陀僧(别研)4兩,自然銅(别研爲末)4兩,乳香(别研)1兩,朱砂(别研)1兩,沒藥(别研)1兩,豬脂12兩(臘月者)。 主治:從高墜下,筋斷骨折,內外俱損,疼痛難任,不問輕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