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陣王丹方劑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下: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陣王丹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熱所致的症狀,大黃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泄,達到清熱瀉下的目的。
2. 逐瘀止痛:大黃除了瀉下通便外,還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陣王丹可能用於治療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大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因此,陣王丹方劑中使用大黃,是為了充分利用其清熱瀉下、逐瘀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陣王丹」方劑中加入石灰,主要原因如下:
- 提升藥性: 石灰性寒,能引導藥性直達病竈,提升藥效。例如,治療寒濕引起的腹痛、腹瀉,石灰可增強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有效驅散寒邪。
- 調節酸鹼: 石灰具有較強的鹼性,可中和體內過多的酸性物質,幫助平衡體內酸鹼平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治療胃酸過多、胃潰瘍等疾病,石灰可中和胃酸,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陣王丹主治「折傷」,即古代對骨折、跌打損傷等外傷的統稱。此方作為外敷散劑,主要針對外傷所致的瘀血腫痛,透過局部用藥以達到消腫、止血、化瘀之效。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大黃(1兩)
- 藥性:苦寒,歸脾、胃、大腸、肝經。
-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瀉下攻積。外用可消散瘀血、消炎止痛,對於局部瘀熱腫痛尤宜。
- 外用機理:其有效成分(如蒽醌類)能抑制炎症介質,改善微循環,促進瘀血吸收。
石灰(6兩)
- 藥性:辛溫,有毒,具腐蝕性。
- 功效:傳統用於止血、收斂傷口、殺蟲腐蝕。生石灰(氧化鈣)遇水生成氫氧化鈣,釋放熱能並形成鹼性環境,可凝固蛋白質,達到止血效果。
- 炮製關鍵:與大黃同炒後轉為「灰紫色」,推測為高溫下大黃成分與石灰發生化學反應(如蒽醌氧化或鈣鹽生成),降低石灰烈性,保留止血散瘀之效。
三、配伍原理與治療邏輯
- 協同作用:
- 大黃主散瘀:針對傷後瘀血滯留,疏通局部氣血。
- 石灰主止血:迅速凝固創面,防止出血過多。兩者一動一靜,共奏「止血不留瘀」之效。
- 炮製意義:
- 「同炒灰紫色」可能使石灰部分碳酸鈣化(緩和刺激性),同時大黃炭化增強吸附收斂作用。
- 「去火毒」指靜置退去石灰的燥烈之性,避免對皮膚的灼傷。
- 外用優勢:
直接作用患處,通過物理止血(石灰)與生化抗炎(大黃)雙重機制,契合中醫「急則治標」的外治理念。
四、推測延伸功效
- 抗菌防腐:石灰的強鹼性與大黃的抗菌成分可抑制傷口感染。
- 促進修復:大黃改善局部血流,石灰收斔創緣,可能加速組織癒合。
五、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簡峻迅猛」的特點,以礦物藥(石灰)與植物藥(大黃)配伍,通過炮製調和藥性,專攻折傷的急性期(血瘀與出血並存),展現古人對外傷病理的直觀理解與實用主義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石灰6兩。
同炒灰紫色為度,去火毒,篩過。
敷傷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陣王丹,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大黃1兩,石灰6兩。 主治:折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