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聲散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解毒:金聲散主治喉痺、聲啞,多因熱毒壅盛於咽喉所致。大黃性寒,味苦,能瀉熱解毒,清熱利咽,可有效清除咽喉之熱毒,緩解喉痺、聲啞等症狀。
- 通腑泄熱:大黃兼具通腑泄熱之效。咽喉熱毒往往與腸胃積熱相關,大黃通便瀉熱,可從根本上消除熱源,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治療喉痺、聲啞。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金聲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片倉元周《青囊瑣探》記載,金聲散由以下藥材組成:
- 大黃(十錢):瀉下通便、清熱解毒、利膽退黃。
- 川芎(八錢):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蕎麥(五錢):在此方劑中,推測其作用為健脾益氣,引藥入脾胃,加強大黃的通便效果。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金聲散需與玉振丸配合使用,並指出「凡服此丸,至十日,則臨臥宜服金聲散。」可推測金聲散在此方劑中扮演的角色為加強通便排毒,以輔助玉振丸的療效。
- 大黃:為方中主藥,其性味苦寒,具有強大的瀉下作用,能蕩滌腸胃積滯,推陳致新。此處大黃的用量最大,顯示其在方中起主導作用,負責清除體內毒素。
- 川芎:性味辛溫,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在此方中,川芎可能起到以下作用:
- 配合大黃,促進腸道蠕動,加強通便效果。
- 活血行氣,可減輕大黃瀉下引起的腹痛等不適。
- 引導藥力到達病所。
- 蕎麥: 推測具有健脾益氣,引藥入脾胃,加強大黃的通便效果。
金聲散的應用時機為「臨臥」,即睡前服用,次早排便。這種用法符合中醫「腑以通為用」的理論,利用夜間人體氣血相對平靜的時機,發揮藥物瀉下通便的作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綜合分析
金聲散主要通過大黃的強力瀉下作用,清除體內積滯和毒素,川芎輔助活血行氣,蕎麥則健脾益氣。三藥合用,共奏瀉下通便之功。結合古文提示,此方與玉振丸配合,用於治療癩病,且需在特定時間服用,顯示其可能用於癩病治療過程中的排毒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古文資料有限,對金聲散中蕎麥的確切功效以及與玉振丸的具體配伍機理尚不完全明確,以上分析僅基於現有資料進行推測。後續還需進一步考證和研究。
傳統服藥法
大黃8分,蕎麥粉5分。
上為末。
和酒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聲散, 出處:《漢藥神效方》。 組成:大黃8分,荞麥粉5分。 主治:癩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