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驗桃花散

秘驗桃花散

MI YAN TAO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0%
大腸經 10%
心包經 10%
小腸經 10%
心經 10%
三焦經 10%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祕驗桃花散中加入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石灰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由溼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痤瘡、疥瘡等。桃花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與石灰相輔相成,增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
  2. 殺菌消毒,促進癒合: 石灰具有殺菌消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加速傷口癒合。在古代,石灰常用於消毒殺菌,預防疾病傳播。桃花散用於治療皮膚病,加入石灰可以增強殺菌消毒作用,預防感染,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祕驗桃花散中使用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解毒的功效。方中使用大黃,旨在清泄腸胃濕熱,解除毒素,從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毒邪內犯所致的症狀。
  2. 活血化瘀: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有助於治療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驗桃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刀刃所傷,出血不止」,為古代金瘡止血外用方。其核心作用在於「快速收斂創口、涼血止血」,針對金屬利器造成的開放性創傷出血,透過外搽藥物促使血液凝固、創面乾燥。其效如「桃花」般迅捷(古人以桃花色喻血,亦暗喻止血後創面如花瓣收斂之態),故名「桃花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灰(主藥)

    • 炒製後性烈而燥,具強鹼性,能腐蝕性收斂止血。
    • 與大黃共炒後,石灰吸附大黃部分藥性,轉化為「燥斂中兼清熱」的特性。
  2. 大黃(輔藥)

    • 生用大黃切片與石灰同炒,取其「血分實熱瀉火」之力。
    • 炒後大黃被篩去,實則其瀉火涼血成分已部分滲入石灰(中藥炮製中「藥性轉移」之理)。
  3. 水牛膽汁(賦形與增效)

    • 性苦寒,助大黃清熱解毒,平衡石灰燥烈之性。
    • 膽汁之黏液質與石灰結合,形成「黏附性藥膜」,保護創面。

配伍邏輯
石灰得大黃則止血不助熱,大黃借石灰則涼血不留瘀,牛膽汁為媒介,使藥性「燥而不烈,斂中有清」。三者在炮製過程中形成協同:

  • 物理止血:石灰快速收縮血管,形成人工血痂。
  • 化學作用:膽汁中的膽酸鹽與創面蛋白質反應,促進癒合。
  • 中醫理論:「金瘡多熱毒」,此方以燥斂治標(止血),清熱治本(防化膿),符合「急則治標,標本兼顧」原則。

延伸思考
此方暗合「煅淬」炮製法(石灰炒大黃類似「煅」,膽汁浸潤類似「淬」),通過物性改變提升療效。古人觀察到石灰遇水生熱會加重創傷,故以膽汁「陰乾」減其烈性,體現「制藥貴在適度」的智慧。

傳統服藥法


石灰1升,大黃5兩(切片,同炒紅色,篩去大黃)。
炒過石灰,以水牛膽汁拌勻,復裝入膽內陰乾,為末。
搽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秘驗桃花散,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石灰1升,大黃5兩(切片,同炒紅色,篩去大黃)。 主治:刀刃所傷,出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