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趙候須散中包含敗醬草,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效。敗醬草味苦性寒,入肺、肝經,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癰腫瘡毒、乳癰、肺熱咳嗽等症,均有良好療效。
趙候須散主治為熱毒壅盛,發為痄腮,症見腮腺腫痛,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敗醬草在此方中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作用,有助於化解熱毒,消退腫脹,緩解痄腮之症狀。
趙候須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趙候須散中包含多味藥材,甘草能將各味藥材的藥性調和,使其協同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 保護脾胃: 甘草能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諸多不適。趙候須散的組成中,部分藥材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加入甘草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趙候須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乳香性溫,味辛,入肝、心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趙候須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筋骨疼痛等症狀,而乳香的活血化瘀功效能有效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痺痛症狀,同時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因此,乳香的加入,可以有效增強方劑的療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趙候須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癰疽」,屬中醫外科常見病症,多由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癰疽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爛。古代醫家以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排膿生肌為治療大法,趙候須散即針對此病機而設,透過內服外敷雙管齊下,以達消癰散結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趙候須(敗醬草)
- 性味功效:辛苦微寒,主入肝、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尤擅治內外癰腫。《神農本草經》載其「破癰疽結氣」。現代研究顯示,敗醬草含揮發油、皂苷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 方中角色:作為主藥,針對癰疽熱毒病機,直折火勢,透毒外出。
2. 臣藥:苦辣回根(推測為毛茛科或芸香科植物)
- 性味推測:若屬毛茛科(如毛茛),多辛溫有毒,能破瘀散結;若屬芸香科(如吳茱萸根),則辛苦熱,可活血止痛。
- 方中角色:助君藥加強散結消腫之力,針對氣血瘀阻之局部硬痛,可能具麻醉止痛效果。
3. 佐藥:穿山荷根(蒲桃藤根)
- 考據推測:蒲桃藤或為「埔銀根」(臺灣民間用藥),性味苦涼,具清熱解毒、祛風活血之效。
- 方中角色:協同清解深部熱毒,並通經絡以助藥力滲透。
4. 使藥:甘草節
- 性味功效:甘平,生用偏清熱解毒,甘草節尤擅通利關節、調和諸藥。
- 方中角色:緩和苦寒藥性,防苦燥傷正,並引藥直達病所。
5. 引經與增效:乳香
- 性味功效:辛苦溫,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為外科要藥。
- 方中角色:與苦辣回根共呈「辛開苦降」之勢,疏通氣血瘀滯,促進瘡癰消散。
6. 酒煎配伍之理
- 酒性辛熱:能行藥勢、通血脈,助諸藥快速抵達病所。煎至「七分」去滓,既保留藥效,又防過度揮發。
- 外敷酒調:借酒之辛散,使藥力外透皮膚,直接作用於癰疽局部。
整體方義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結合「活血散結」、「排膿生肌」三層次作用:
- 清熱:敗醬草、穿山荷根直清熱毒,防邪內陷。
- 活血:苦辣回根、乳香破血行滯,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 托毒:甘草節調和,酒煎助推藥力,使毒邪外透。
全方寒溫並用,標本兼顧,符合「癰疽初起宜消,成膿宜托」之外科治則,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趙候須(即敗醬草,乾者)4兩,苦辣回根7寸,甘草節3寸,乳香1錢,穿山荷根(即蒲桃藤根)7寸。
上藥生為粗末,乾者為細末,共為一劑,分三服。
每服用好酒3升半,煎至7分,去滓服。敷用酒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趙候須散, 出處:《衛濟寶書》卷下。 組成:趙候須(即敗醬草,乾者)4兩,苦辣回根7寸,甘草節3寸,乳香1錢,穿山荷根(即蒲桃藤根)7寸。 主治: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