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金

掌中金

ZHANG ZHONG J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25%
腎經 12%
肺經 12%
脾經 12%
心包經 12%
肝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掌中金方劑中加入蒲黃,主要是利用其 利尿消腫止血化瘀 的功效。

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尿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腫脹。同時,蒲黃也具有止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在掌中金方劑中,蒲黃的加入可以幫助 消除水腫改善血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掌中金」方劑中包含黃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黃藥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掌中金所治療的熱毒蘊結、紅腫疼痛等症狀,黃藥子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化痰散結,行氣止痛:黃藥子亦具化痰散結之效,可有效清除痰濁,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此功效在掌中金方劑中起到輔助作用,能更全面地治療掌部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掌中金」之名,取其藥效珍貴如金,且用藥時置於掌心舐服之特色。
其主治「吐血」,在古代醫籍中多指因虛寒或氣逆導致之血不歸經,屬陽虛失攝或寒凝氣滯之證。此方藥味極簡,僅附子與丁香兩味,重在溫陽散寒、降逆止嘔,推測其針對的是
中焦虛寒、陽氣衰微
所致的吐血,症見血色淡黯、肢冷脈遲、嘔逆不納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附子(薑汁製)

    • 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能回陽救逆、溫補命門之火。
    • 以薑汁煮乾,既減附子毒性,又增強溫中止嘔之效。薑汁辛溫,協同附子散寒暖胃,針對中焦虛寒導致的氣逆吐血。
  2. 母丁香

    • 丁香性溫味辛,專入脾胃,善降逆氣,為治胃寒嘔逆要藥。
    • 「母丁香」氣味醇厚,溫中力勝公丁香,與附子配伍,既能助陽,又能引氣下行,使上逆之血隨氣降而止。

配伍思路

  • 附子溫腎陽以固本,薑製後兼顧脾胃;丁香溫中降逆以治標。
  • 兩藥一暖下焦、一和中焦,共奏溫陽攝血、降逆止嘔之功,使陽氣復、寒凝散、氣機平,則吐血自止。
  • 用細末舐服,取其藥力緩釋,直觸舌下黏膜吸收,避免刺激胃脘,尤適虛寒嘔逆者。

三、推測適用證型與原理

此方適合陽虛血寒、氣機上逆之吐血,其機理可能包含:

  1. 溫陽以攝血:附子振奮陽氣,改善陽虛不能固攝血液之病機。
  2. 散寒以通絡:寒凝血瘀時,血不循經而溢,溫熱藥能散寒通脈,助血歸經。
  3. 降逆以止血:丁香降胃氣,氣降則血不上逆,符合「治血先治氣」之原則。

:若吐血屬熱證(如血熱妄行、陰虛火旺),此方辛溫助火,絕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只(薑汁一碗,煮乾),母丁香1個。
上為細末。
以少許安掌中舐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胃腸出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掌中金, 出處:《百一》卷六。 組成:真蒲黃、黃藥子各等分。 主治:吐血。

掌中金,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六。 組成:大附子1隻(薑汁1碗,煮乾),母丁香1個。 主治:翻胃嘔逆,粥藥不下者。

掌中金, 出處:《松峰說疫》卷二。 組成:蒼朮、薑(溫病用生者,傷寒用乾者)、白礬(飛)、銀朱各等分。 主治:傷寒、溫疫不論陰陽,已傳經與未傳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