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湯
HUANG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八八引《聖惠》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藥湯中包含黃藥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黃藥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能有效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病症,與黃藥湯清熱解毒之主旨相符。
二、利濕消腫:黃藥子兼具利濕消腫之功效,能有效治療濕熱引起的腹痛泄瀉、小便不利等病症。黃藥湯中常配合其他利濕藥物,如滑石、車前子等,以增強利濕消腫之效,達到治病目的。
主治功效
黃藥湯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歷代醫籍,黃藥湯之方劑組成及主治功效呈現一定的多樣性,但核心圍繞著「清熱解毒」及治療「舌腫」、「吐血」兩大類症狀。
一、治吐血:
《聖濟總錄》記載黃藥湯可治「吐血不止」。黃藥子,其藥性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消腫止痛,利尿消腫,平肝熄風,鎮靜安神,止咳平喘,降血壓,抗炎鎮痛,增強免疫」等多重功效。在治療吐血方面,其作用機理可能從多方面入手:
- 清熱解毒: 吐血常與肺熱、陰虛火旺等相關,黃藥子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消除病竈,抑制出血。
- 平肝熄風: 肝火上亢亦可導致吐血,黃藥子的平肝熄風作用能抑制肝陽,防止血循失控。
- 消腫止痛: 吐血伴隨的組織損傷可能導致腫痛,黃藥子的消腫止痛作用能緩解相關症狀。
- 抗炎鎮痛: 炎症反應參與出血過程,黃藥子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減少出血量。
值得注意的是,《聖濟總錄》中記載的黃藥湯方僅包含黃藥子一味藥材,這暗示著單味黃藥子在古代就被認為具有顯著的止血功效。 其他記載治吐血的方劑,例如白金散、生犀散、箬葉散、人參散、黃耆散等,則使用了不同藥材組合,從不同角度入手治療吐血,佐證了吐血病因的複雜性,也說明單純依靠黃藥子可能療效有限,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適宜的方劑。
二、治舌腫及重舌:
多部醫籍,包括《聖濟總錄》、《証治準繩‧雜病》、《証治準繩‧類方》、《幼科證治大全》、《古今醫統大全》等,都記載了黃藥湯治療舌腫及重舌的功效。 此處的黃藥湯方劑組成,除了黃藥子外,通常還包含甘草。
- 清熱解毒: 舌腫常由熱毒蘊結、濕熱阻滯所致,黃藥子與甘草的合用,更能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甘草還能調和藥性,緩解黃藥子的毒性。
- 消腫散結: 黃藥子的消腫散結功效,能直接作用於腫脹的舌體,消散腫塊,恢復舌體的正常功能。
不同版本的黃藥湯在配伍上略有差異,例如添加昆布、螵蛸、海帶等藥材,可能針對不同病因的舌腫,增強藥效。而《証治準繩‧雜病》中更提到以其他方法輔助治療,顯示舌腫的治療需要多種手段綜合應用,單純依靠黃藥湯可能不足以完全解決問題。
三、治療原理綜述:
黃藥湯治療吐血及舌腫的原理,核心在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方劑效用,需結合當時的醫療水平和臨牀經驗進行理解。現代醫學對吐血和舌腫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已有更深入的研究, 黃藥湯的應用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不同醫籍中黃藥湯的組成和用法也存在差異,說明其應用具體情況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
傳統服藥法
黃藥子1兩(搗碎)。
用水2盞,煎至1盞,去滓,濕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藥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引《聖惠》。 組成:黃藥子1兩(搗碎)。 主治:吐血不止。
黃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黃藥1兩,甘草(炙,銼)1兩。 主治:舌腫及重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