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藥子散

HUANG YAO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腎經 25%
肝經 25%
肺經 25%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藥子散方中包含黃藥子,這主要是因為黃藥子本身具備以下特點,與方劑的治療方向相契合:

  1. 清熱解毒: 黃藥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熱下注之陰癢帶下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利濕退黃: 黃藥子亦具利濕退黃之效,對於濕熱蘊結、脾虛不運引起的黃疸、水腫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因此,黃藥子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可以發揮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黃藥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黃藥子散,古方名方,歷代醫家運用經驗豐富,其主治功效可從諸多醫案中窺見端倪。綜觀《續名醫類案》、《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扁鵲心書》等典籍記載,黃藥子散的療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治療喉痹及相關症狀:

多數醫案記載黃藥子散善治喉痹,症狀表現為「纏喉風」、「頤頷腫」、「咽喉閉塞」、「粥藥不下」,甚至伴隨「四肢逆冷」、「六脈沉細」等危重症候。例如,《續名醫類案》及《扁鵲心書》中記載的病例,皆以喉痹、頤頷腫、吞嚥困難為主要症狀,服用黃藥子散後,吐出稠痰或惡涎而痊癒。此表明黃藥子散對於因痰濁阻滯咽喉所致的喉痹具有顯著的化痰通絡、消腫止痛功效。 其治療機理,可能與黃藥子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消腫止痛的藥性相關,能有效清除咽喉部位的痰濁瘀滯,緩解腫痛,恢復正常的吞嚥功能。

二、治療月經不調:

《黃帝素問宣明論方》中記載黃藥子散可用於治療「月事不止」,並伴有「煩渴悶亂,心腹急痛,肢體睏倦,不美飲食」等症。這暗示黃藥子散可能具有調節血瘀、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其治療原理可能與黃藥子行氣活血、調和氣血的藥性有關。

三、治療肺腎氣虛:

《扁鵲心書》中指出,喉痹等症的發生與「肺腎氣虛,風寒客之」有關。黃藥子散在治療此類由肺腎氣虛引起的疾病時,能起到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作用。 這與黃藥子的多重功效,如清熱解毒、補益肺腎等,相契合。 文中提及的「灸關元穴」,更說明瞭在治療過程中,針灸的輔助作用可加強藥物療效,從整體上提升人體的正氣。

四、治療原理綜合分析:

綜上所述,黃藥子散的治療機理並非單純依靠某一種藥理作用,而是通過黃藥子的多重功效,綜合作用於人體,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其主要的治療原理可能包括:

  • 化痰散結: 這是黃藥子散治療喉痹等症狀的主要機理,通過清除痰濁瘀滯,消腫止痛,改善局部循環。
  • 清熱解毒: 對於一些因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黃藥子散能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 調和氣血: 對於一些因氣血失調引起的疾病,例如月經不調,黃藥子散能起到調和氣血的作用。
  • 扶正祛邪: 在治療肺腎氣虛引起的疾病時,黃藥子散能起到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作用。

總而言之,黃藥子散的臨牀應用範圍較廣,其療效值得深入研究。 古方記載的經驗,為現代中醫藥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 透過對古方臨牀應用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藥的藥理作用機制,進而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黃連5錢,玄參5錢,赤芍藥5錢。
上為細末。
隨多少入輕粉少許,嚼芝麻取汁調,先煎韭菜湯溫洗令淨,以藥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白喉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急性會厭炎口乾口渴多痰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黃藥子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黃藥子1兩。 主治:纏喉風,頤頷腫,及胸膈有痰,湯米不下者。

黃藥子散, 出處:《袖珍》卷三引《經驗方》。 組成:黃連5錢,玄參5錢,赤芍藥5錢。 主治:奶癬瘡經年不癒。

黃藥子散, 出處:《宜明論》卷十一。 組成:黃藥子1兩,當歸1兩,芍藥1兩,生地黃1兩,黃芩1兩,人參1兩,白朮1兩,知母1兩,石膏1兩,川芎1分,桔梗1分,甘草1兩,紫菀1分半,槐花子1分半,柴胡1分半。 主治:月事不止,煩渴悶亂,心腹急痛,肢體困倦,不美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