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黃湯

退黃湯

TUI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肺經 20%
脾經 18%
膀胱經 11%
胃經 9%
大腸經 5%
肝經 5%
腎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退黃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腎經,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之效。黃疸患者多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山藥能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能力,促進黃疸消退。
  2. 滋陰養血:山藥亦能滋陰養血,而黃疸的病機多與肝膽濕熱、血虛津虧有關,山藥能滋陰補血,緩解肝膽濕熱,促進血行暢通,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

退黃湯中加入芡實,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固腎止瀉: 芡實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止瀉、固腎澀精之功效。退黃湯主要治療黃疸病,而黃疸病症往往伴隨脾虛泄瀉,或腎氣不足、精關不固等情況。芡實能補脾止瀉,固腎止遺,有助於改善黃疸病的相關症狀。
  2. 補脾益氣: 芡實亦能補脾益氣,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弱會影響氣血生成,加重黃疸病情。芡實補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促進黃疸病的康復。

退黃湯中包含黃柏,是因其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泄腎經之熱,並能燥濕止癢,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皮膚瘙癢等症狀。退黃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黃柏可清熱瀉火,燥濕止癢,並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退黃止癢的效果。

退黃湯方中使用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利濕: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退黃湯主治濕熱蘊結、黃疸尿赤等症,而車前子能清泄濕熱,促進尿液排泄,有助於改善黃疸症狀。

二、 利水消腫:車前子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少水腫。黃疸患者常伴有水腫,車前子有助於利水消腫,改善患者臨牀症狀。

退黃湯中加入銀杏,主要是利用其 清肺止咳、化痰止喘 的功效。

銀杏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在退黃湯中,銀杏可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 清除肺熱、化解痰液、改善呼吸道症狀 ,達到治療黃疸的功效。同時,銀杏還有 改善血液循環、保護心血管 的作用,對於黃疸患者可能伴隨的肝腎功能損害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退黃湯主治「任脈濕熱」所致帶下色黃,狀如濃茶汁,氣味腥穢。任脈主司女性胞宮及生殖功能,濕熱之邪蘊結任脈,下注胞宮,則見帶下異常。此方針對濕熱病機,重點在清熱利濕、固攝止帶,使濕熱得除,帶下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山藥(1兩)

    • 性味甘平,歸脾、肺、腎經。
    • 功能健脾益氣、固腎澀精,既能補益脾腎以治本,又能收斂止帶以治標。
    • 在此方中,山藥為君藥,奠定補虛固攝之基礎。
  2. 芡實(1兩)

    • 性味甘澀平,歸脾、腎經。
    • 功效補脾止瀉、益腎固精,與山藥相須為用,增強健脾固腎、收澀止帶之力。
    • 共為君藥,強化固攝之功。
  3. 黃柏(2錢)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
    • 善清下焦濕熱,瀉火解毒,針對濕熱下注之病機。
    • 為臣藥,直接清解濕熱,治標之要藥。
  4. 車前子(1錢)

    • 性味甘寒,歸肝、腎、肺、小腸經。
    • 利水通淋、滲濕清熱,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 為佐藥,協助黃柏分消濕熱,使邪有出路。
  5. 白果(1枚)

    • 性味甘苦澀平,歸肺、腎經。
    • 收斂止帶、縮尿固澀,專治帶下淋漓。
    • 為使藥,加強全方收澀之力,兼能除濕濁。

全方配伍邏輯

  • 補瀉兼施:山藥、芡實健脾固腎以扶正,黃柏、車前子清利濕熱以祛邪。
  • 標本同治:既清濕熱以止帶(治標),又補脾腎以固本(治本)。
  • 通澀並用:車前子利濕通淋,白果收澀止帶,使濕去而不傷正,澀止而不留邪。

治療原理
濕熱下注任脈,治當清熱利濕為主,佐以固攝。本方通過黃柏、車前子清利濕熱,從根本上解除病因;山藥、芡實、白果固澀止帶,直接改善症狀。全方以「清利濕熱、固澀止帶」為核心,符合中醫「祛邪扶正」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山藥1兩,芡實1兩,黃柏2錢,車前子1錢,白果1枚。
水煎服。連用4劑,無不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退黃湯是一張中藥方劑,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退黃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組成:山藥1兩,芡實1兩,黃柏2錢,車前子1錢,白果1枚。 主治:任脈濕熱,帶下色黃,宛如黃茶濃汁,其氣帶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