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芫菁丸方劑中添加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芫菁為毒性藥物,糯米性甘溫,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減輕芫菁的毒副作用,使藥力更為平和。
- 增強藥效:糯米具有黏性,可將藥物包裹,使其在體內緩慢釋放,延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糯米也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附在腸壁上,提高藥物吸收率。
總之,糯米在芫菁丸方劑中發揮著緩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配伍藥材。
芫菁丸中含有斑蝥,主要原因如下:
- 攻毒拔毒:斑蝥性辛熱,具有極強的攻毒拔毒之效,能治療頑固性皮膚病、瘡瘍腫毒等。芫菁丸多用於治療瘰癧、瘡瘍、惡瘡等,斑蝥的毒性恰好能起到強力殺菌消炎的作用。
- 活血化瘀:斑蝥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治療瘀血阻滯導致的病症。芫菁丸在治療一些頑固性病症時,斑蝥的活血化瘀作用也有助於改善病竈周圍的血液循環,加速病症的痊癒。
芫菁丸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古人認為其能清解熱毒,並止血化瘀,對於一些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疾病,如癰疽疔瘡、喉痹、吐血、衄血等,有較好的療效。
二、名貴藥材,增強療效:犀角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價格昂貴,使用於方劑中,往往能提升藥效和地位,彰顯醫者醫術精湛,並使患者對治療充滿信心。
芫菁丸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強藥效: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氣、活血通絡之效。與芫菁藥性相合,可加強其祛風止痛、消腫散結之效,增強藥效,使藥力更趨於平和,減少毒性。
二、調和藥性:
芫菁性寒,具有較強的毒性,黑豆性平,可緩解芫菁的寒性,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藥物安全性。
總之,黑豆在芫菁丸方劑中起著增強藥效、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更安全有效。
芫菁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化瘀止痛: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芫菁丸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瘀血阻絡所致的各種疼痛症狀,如咽喉腫痛、牙痛、頭風、癰疽瘡瘍等。
- 保護肝腎: 牛黃能保護肝腎功能,降低芫菁丸中其他藥材對肝腎的毒副作用,保障患者安全。
因此,牛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芫菁丸的療效,也提高了其安全性。
芫菁丸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消腫:蜈蚣性寒,具有解毒消腫、通絡止痛的功效。芫菁丸主要用於治療疔瘡腫毒,蜈蚣能解毒散結,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消腫止痛之效。
2. 行氣活血:蜈蚣能活血化瘀,通經絡,配合其他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從而更快地消腫止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芫菁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狼瘻」。「狼瘻」一名,多指瘰癧潰爛、久不收口之頑疾,其狀如狼噬之瘡,遷延難愈。古醫認為此疾多因痰瘀毒結、氣血壅滯所致,故方中以攻逐瘀毒、通絡散結為核心。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配伍:逐瘀攻毒
- 芫菁(斑蝥類蟲藥):性味辛熱,大毒,善攻毒逐瘀、破血散結。其刺激性可引局部氣血壅滯之毒外發,古人常用治惡瘡頑癬。
- 水銀:辛寒大毒,能殺蟲攻毒、祛腐生新,與芫菁協力以峻攻瘻瘡深伏之毒。然其毒性甚烈,故以棗肉緩制,並研至「星盡」(無汞粒殘留)。
2. 輔藥協調:通絡行血
- 牛膝:苦酸平,下行通絡,引藥直達下焦病所,兼活血化瘀。
- 桂心:辛甘溫,助陽通脈,散寒凝以行氣血,反佐水銀、芫菁之寒毒。
- 藕節:澀平,止血消瘀,防攻逐過猛而致潰瘍出血。
- 硇砂:鹹苦辛溫,軟堅化痰、蝕瘡去腐,助主藥破除瘻管膿垢。
3. 藥引與調服法
- 溫酒送服:酒性辛熱,助藥勢通行經絡,增強活血攻毒之效。
- 小腹澀痛加滑石、梔子:若攻逐後熱毒下注膀胱,此二藥可清利濕熱,緩解副作用,顯古人「中病即止」之思。
4. 製丸工藝
- 醋煮麵糊為丸:醋能散瘀解毒,麵糊緩和峻藥之性,綠豆大之小丸劑量精微,既控毒性,又漸消緩攻。
潛在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蟲藥、礦藥為君,猛攻痰瘀毒結,佐以通絡、溫陽、止血之品,標本兼顧。其設計針對「狼瘻」之腐穢深伏特點,通過毒性藥物「以毒攻毒」,破瘀腐而生新肉,符合古代「祛腐生肌」之瘡瘍治療思想。然須注意,古方用量(如「一分」)與今差異甚大,且含劇毒成分,臨床不可妄用。
傳統服藥法
芫菁1分(細研,微炒),牛膝半兩(去苗),硇砂1分,藕節半兩,桂心半兩,水銀1分(以小棗肉研令星盡)。
如小腹澀痛,即用滑石、梔子等分,煎湯投之。
上為末,研入水銀令勻,用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芫菁丸,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斑貓40個,豉49個,芫青20個,地膽10個,蜈蚣1寸半,犀角棗核大,牛黃棗核大,生大豆黃10個。 主治:一切漏。九種瘻。
芫菁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芫菁1分(細研,微炒),牛膝半兩(去苗),硇砂1分,藕節半兩,桂心半兩,水銀1分(以小棗肉研令星盡)。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小腹宿血積滯。
芫菁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芫菁20個(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黃),地膽10個(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黃色),斑蝥10個(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黃色),生犀角屑如棗大,黑豆黃50粒(炒熱),牛黃半棗大(細研),蜈蚣1條(大者,去足,炙令焦黃)。 主治:狼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