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膽丸

DI D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肝經 27%
腎經 18%
心經 9%
肺經 9%
脾經 9%
胃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地膽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活血作用。斑蝥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病症,並且促進血液循環。其主要作用是解毒和活血,幫助方劑處理毒素和血瘀相關問題。斑蝥的使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使其對毒素和血瘀的改善更加顯著。

地膽丸方劑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有效止瀉止痢。地膽丸主要針對濕熱下注、脾虛泄瀉等病症,糯米的加入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增強藥效。
  2. 調和藥性:糯米性平和,可起到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地膽丸中其他藥材性味較寒涼,糯米的加入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的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地膽丸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濕熱、瘀血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地膽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口苦、口乾、咽喉腫痛、黃疸等症狀,而牛黃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2. 開竅醒神,化瘀止痛: 地膽丸中加入牛黃,更能發揮其開竅醒神、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耳鳴目眩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地膽丸」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依據

出自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的《聖濟總錄》:「治瘰癧成瘡有膿,貼藥後服此。地膽丸方」。

主治病症

瘰癧成瘡有膿。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地膽丸」主要用於治療瘰癧已成瘡並伴有膿液的病症。「地膽丸」組成為斑蝥、糯米、牛黃。

  • 瘰癧: 是一種發生於頸部淋巴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的淋巴結核。其病程較長,初期淋巴結腫大如豆,逐步增大並相互融合,後期則可能潰破成瘡,流出膿液或乾酪樣物質。

  • 斑蝥: 具有破血消癰、攻毒散結的功效。在此方中,斑蝥主要發揮其攻毒散結的作用,針對瘰癧後期成瘡化膿的病理特點,通過強烈的攻伐之力,破除瘀滯,消散癰腫,並促使膿液排出。

  • 糯米: 具有補益脾胃的功效。瘰癧病程較長,患者往往脾胃虛弱,糯米可以扶助正氣,增強患者的抵抗力,並可輔助斑蝥的藥效。

  • 牛黃: 具有解熱鎮驚、清肝明目的功效。牛黃可以清解熱毒,減輕瘰癧可能伴隨的發熱等症狀。

綜合分析:「地膽丸」以斑蝥為主藥,強力攻毒散結,消散癰腫,排出膿液;以糯米補益脾胃,扶助正氣;牛黃清解熱毒。三藥合用,針對瘰癧成瘡有膿的病機,攻補兼施,以達到治療目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膽丸有毒,不可過量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地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地膽(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1分,斑螫(去頭足翅,糯米炒令米黃)1分,牛黃(别研)1分,芫青10枚(糯米炒令米黃,去頭翅足),生大豆黃30枚。 主治:瘰癧成瘡有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