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烏散

斑烏散

BAN W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9.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22%
肺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1%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斑烏散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獨特的療效。斑蝥即蟬蛻的成蟲,以其獨特的藥用價值而聞名,具有散結消腫、止痛的效果。在中醫理論中,斑蝥被認為能夠通行經絡、活血化瘀,適合用於治療各種結塊、腫痛等症狀。

此外,斑蝥在藥用上還含有一定的生物活性成分,對於某些腫瘤的治療也具有潛在的作用。在具體的方劑中,斑蝥的量會相對控制,以避免其毒性對人體的負面影響。整體而言,斑烏散中的斑蝥成分強化了方劑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用於治療特定病症,充分體現了中醫以「形」求「效」的思想。

斑烏散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原因如下:

  1. 補益肝腎,烏髮黑鬚:何首烏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烏髮黑鬚的功效。斑烏散治療斑禿等毛髮疾病,何首烏能滋養肝腎,促進頭髮生長,改善髮色。
  2.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何首烏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營養物質供給毛囊,有助於頭髮的生長和修復。

「斑烏散」方劑中加入糯米,主要原因有二:

  1. 固澀止瀉: 糯米性溫、味甘,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功效。方中若因脾虛、氣虛而致腹瀉,糯米能固護脾胃,止瀉止痢。
  2. 調和藥性: 糯米本身味甘,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使藥效更平和,也更易於患者接受。

因此,斑烏散中加入糯米,不僅能增強其止瀉功效,更能調和藥性,提高藥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斑烏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專治「瘰疬鼠瘻」,即淋巴結結核(癧瘰)或慢性潰瘍瘻管。古人觀察服藥後「蟲出如鼠能動」之現象,實為壞死組織或膿栓排出,遂認為「取蟲」即邪毒外透,病根得除,體現「以毒攻毒」之傳統治療思維。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斑蝥(君藥)

    • 性辛熱大毒,古代用其強烈蝕瘡、逐瘀散結之功,直接腐蝕瘰疬惡肉。《本草綱目》言其「主癰疽、惡瘡、瘻疾」,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斑蝥素可刺激局部充血,促使組織壞死脫落。
  2. 何首烏(臣藥)

    • 製首烏性甘溫,補肝腎、益精血,《開寶本草》載其「消癰腫,療頭面風瘡」。此方取其養血扶正,兼緩斑蝥之燥烈毒性,避免攻伐太過;另藉其潤能軟堅,助散結消腫。
  3. 糯米(佐使藥)

    • 甘平護胃,與斑蝥同炒可吸附部分毒性,減緩對腸道刺激,並緩解峻藥傷正之弊。炒黃後增強健脾作用,符合「攻邪不忘固本」之原則。

治療原理推論
斑蝥為核心,以毒攻毒、腐蝕瘡瘻;何首烏輔助調和,既益氣血生新,又制約斑蝥毒性;糯米兼護脾胃。全方通過「蝕瘡—托毒—扶正」三步:

  • 局部作用:斑蝥刺激患處,潰瘍排膿,壞死組織脫落。
  • 整體調節:何首烏改善氣血虛弱之本,防邪復發。
  • 給藥途徑:酒調服可助藥力上行外達,加強宣通消散之效。

此方體現「峻藥緩用」「攻補兼施」之配伍智慧,然須基於古人對「毒—效」關係的特定認知,現代應用需深入考證。

傳統服藥法


斑蝥、何首烏、糯米各等分。
上同炒令黃色,去斑蝥,用二藥為末。
酒調服。取蟲出如鼠能動,其病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斑烏散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斑烏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三引《衛生家寶方》。 組成:斑蝥、何首烏、糯米各等分。 主治:瘰癧鼠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