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芫菁散中加入糯米,主要是利用其吸附作用及緩和藥性。
糯米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可吸附藥物中的某些成分,避免其過於刺激腸胃,減輕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同時,糯米也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緩解藥物可能帶來的腹瀉等副作用。
此外,糯米的加入,還可增加藥物的黏稠度,使其更容易附著在患處,提高藥物療效。
芫菁散中加入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散結:海藻性寒,味鹹,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芫菁散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等疾病,而海藻可以幫助軟化堅硬的腫塊,促進其消散,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海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塊吸收。芫菁散中的一些藥物具有較強的毒性,海藻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毒性、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提高療效並降低副作用。
芫菁散中加入昆布,主要原因有二:
- 軟堅散結,消腫止痛: 昆布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芫菁散主要用於治療瘰癧、癭瘤、乳癰等症,這些疾病往往伴隨著腫塊、疼痛等症狀,昆布可以輔助芫菁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 引藥入絡,促進藥效: 昆布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可以將藥物引導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芫菁散中含有芫菁等毒性較大的藥物,昆布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也降低了藥物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芫菁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在於清熱解毒、燥濕化痰。方中包含雄黃,一種具有殺菌、消毒效果的礦物藥材,主要成分為二硫化砷,能有效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及內科病症。
雄黃的加入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強烈的毒性,能夠促使身體排毒,對於各種毒瘡、瘡癤和痰濕等病症有著顯著的療效。在熱毒環境下,芫菁散中的雄黃能夠強化方劑的解毒效能,減輕病症症狀,加速療愈過程。然而,由於雄黃本身的毒性,其用量需謹慎控制,以避免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此方劑時,需遵循專業醫師的建議,確保安全有效。
芫菁散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平肝潛陽:牡蠣味甘鹹性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效。芫菁散主治風熱痰火上炎之症,常伴有肝陽上亢、神志恍惚等表現。牡蠣能平息肝火,安定心神,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使患者清熱解毒,鎮驚安神,達到整體療效。
-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堅散結、化痰消腫之功效。芫菁散中常含有具有較強毒性或刺激性的藥物,容易導致局部組織損傷或炎症反應。牡蠣能緩解炎症反應,保護組織器官,避免因藥物過於猛烈而造成損傷,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芫菁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理氣: 木香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之效。芫菁散中,芫菁、草烏等藥性峻烈,易損傷肝氣,而木香可緩解藥性,保護肝臟,防止肝氣鬱結。
- 調和脾胃: 木香兼具健脾和胃之功效,能促進消化吸收,減輕芫菁散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總之,木香在芫菁散中起著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作用,協調藥性,提升療效,保護患者身體。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芫菁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蛴螬瘻,久不癒者」。蛴螬瘻屬古代瘻病之一,多因濕熱蟲毒積聚,結於皮下或經絡,形成慢性潰瘍、瘺管或結節,久不癒合。其病狀可能類似現代醫學的慢性淋巴結結核、深部膿瘍或寄生蟲感染所致之病灶。
二、組成邏輯與可能功效
1. 君藥:攻毒逐瘀,殺蟲散結
- 芫菁(40個,去頭足翅,糯米炒):
芫菁(斑蝥類)性辛熱大毒,古代用其強烈攻毒、破血逐瘀之功,尤擅治瘻瘡、癥瘕。糯米炒減其毒性,專注於局部蝕瘡散結。 - 地膽(20個,同法炮製):
地膽亦為蟲類峻藥,與芫菁協同增強攻毒蝕瘻之效,針對深層蟲毒鬱結。
2. 臣藥:軟堅消癭,化痰散結
- 海藻、昆布(各2兩):
二藥均咸寒,傳統用於消痰軟堅,主治癭瘤瘰癧。此處用於化解瘻病之痰濕膠結。 - 牡蠣(1兩,燒灰):
煅牡蠣收斂固澀,兼能軟堅散結,助海藻、昆布消積滯,並防止瘻瘡膿水淋漓。
3. 佐藥:解毒活血,理氣通絡
- 雄黃(1兩):
辛溫有毒,燥濕殺蟲解毒,針對瘻病之濕毒蟲患。 - 狸骨(1兩,炙黃):
古代認為狸骨可療鼠瘻、惡瘡,具透骨搜毒之效,助蟲藥深入病所。 - 木香(半兩):
行氣止痛,防諸藥攻伐太過而氣滯,兼引藥性通行經絡。
4. 治療原理推論
- 蟲類藥攻毒為主:芫菁、地膽直擊瘻根,腐蝕壞死組織,促膿毒外泄(「從小便出,如爛筋」)。
- 軟堅藥為輔:海藻、昆布、牡蠣化解痰核,防止濕毒復結。
- 佐藥調節:雄黃殺蟲、狸骨透邪、木香行氣,共奏「破結—消痰—通絡」之效。
三、現代啟示與潛在應用
此方為古代「以毒攻毒」峻劑,針對頑固性瘻瘡,可能對某些慢性感染性潰瘍、淋巴結核等有短期局部效果,然蟲藥毒性猛烈,需嚴格掌握劑量與炮製(如糯米炒減毒)。其組方思路體現「攻邪務盡」之法,但現代應用須謹慎權衡利弊。
傳統服藥法
芫菁40個(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去米),海藻2兩(洗去咸味),地膽20個(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黃,去米),昆布2兩(洗去咸味),雄黃1兩(細研),狸骨1兩(炙令黃色),牡蠣1兩(燒灰),木香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7錢,空心及夜臥時以溫酒調下。病當從小便出,如爛筋相似。
忌生冷麵食、豬肉陳臭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同名稱方劑
芫菁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蕪青10個,斑蝥10個,葛上亭長(三味并去足翅,糯米炒)10個,桂(去粗皮)1兩。 主治:諸瘻腫。
芫菁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芫菁40個(去頭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黃,去米),海藻2兩(洗去鹹味),地膽20個(去頭足翅,以糯米拌,炒令米黃,去米),崑布2兩(洗去鹹味),雄黃1兩(細研),狸骨1兩(炙令黃色),牡蠣1兩(燒灰),木香半兩。 主治:蠐螬瘻,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