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肝散
JI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雜症》卷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肝散中含有雄黃,主要基於其解毒殺蟲之效。雄黃性溫,味辛,入肝、脾經,能清熱解毒,燥濕殺蟲。古人認為雞肝散的病機多與外邪侵襲、濕熱內蘊有關,而雄黃能驅散外邪,清熱燥濕,殺滅蟲毒,故而成為此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雄黃還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可配合雞肝散中其他藥物,治療神志不清等症。
雞肝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散結的功效。雞肝散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石膏能清熱解毒,散熱消腫,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 滋陰潤燥: 石膏還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毒耗傷津液所致的口乾舌燥、咽乾喉痛等症。雞肝散中加入石膏,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同時滋陰潤燥的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疳積初起,眼生紅障」,屬中醫「小兒疳證」範疇,尤其針對疳積早期兼見眼部症狀者。疳積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內擾,導致氣血津液耗傷,久而生熱,上攻目竅;「紅障」指眼結膜充血、角膜混濁等表現,反映肝熱或脾虛肝旺之病機。雞肝散以動物肝臟(雄雞肝)為引,結合川烏、坯子(疑為「硇砂」或礦物類藥)攻積散結,共奏消疳明目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川烏(生用)
- 性味:辛、苦,大熱,有大毒。
- 傳統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生用毒性強而峻烈。
- 本方作用:
- 借其辛熱毒性「以毒攻毒」,破積逐瘀,針對疳積日久成癥(如腹內結塊)或風痰阻絡之眼障。
- 川烏配伍雞肝,或取其「肝主風」之特性,疏泄肝經鬱熱,緩解眼紅翳障。
好坯子
- 考據:可能為「硇砂」(氯化銨類礦物),性鹹苦辛溫,能消積軟堅、化痰散結。古代常用於疳積、癥瘕。
- 本方作用:
- 協助川烏攻積,化解痰瘀互結之疳證。
- 若為其他坯子(如陶瓷坯土),則可能取其吸附濁邪或收斂作用。
雄雞肝
- 性味:甘、微溫,入肝、腎經。
- 傳統功效:補肝養血、明目,主治肝虛目暗、小兒疳積。
- 本方作用:
- 「以肝治肝」,直達肝經,補肝體而瀉肝用(兼引藥上行至目)。
- 雞肝富含營養(如維生素A),可改善疳證患兒的營養不良性眼疾(如夜盲)。
- 竹刀切片、箬葉包裹、米泔水煮等制法,可能減緩川烏毒性,並保留藥性。
三、方劑配伍與治療原理
- 攻補兼施:川烏、坯子攻積祛邪,雞肝補益肝血,適合疳積「虛中夾實」之證。
- 標本同治:疳積本在脾胃,標在肝熱目障。雞肝補肝治本,川烏散結治標。
- 引經報使:雞肝為「藥引」,導諸藥入肝經,集中作用於眼部。
- 特殊炮製:米泔水煮可緩和川烏毒性;冷食可能避免熱藥助火,符合「熱因寒用」思路。
四、適用病機推測
此方可能針對:
- 疳積化熱:脾胃虛弱致積滯生熱,上炎目竅。
- 肝血不足:疳證耗傷肝血,目失所養,兼有瘀熱壅滯。
(註:生川烏毒性峻烈,現代臨床需嚴格評估安全性與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川烏(大者,去皮,生)1枚,好坯子1字。
上為末。
5歲每服1錢,雄雞肝1具,淨洗去筋膜,竹刀薄切開,摻藥在內,箬葉包裹,麻皮扎定,用米泔水半盞,瓷器中煮熟,切作片。空心臨臥冷食之,用煮肝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雞肝散, 出處:《集驗良方》卷五。 組成:豬牙皂莢(煅令煙盡,存性)。 主治:小兒肚大眼蒙,一切疳症。
雞肝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六。 組成:雄黃1錢,石膏(煅)1兩。 主治:疳積初起,眼生紅障。
雞肝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白芙蓉花(陰乾)3錢,肉果(面裹煨,去油)1個,胡連5分。 主治:小兒疳積。
雞肝散,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川黃連6分,尖檳榔3錢,桑白皮3錢,蘆薈6分,粉甘草3錢。 主治:小兒疳臌食積。
雞肝散,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五。 組成:透明雄黃1錢5分(研碎),桑白皮5-6錢(焙燥,爲粗末),雞內金1個(瓦上炙燥,搗碎)。 主治:疳積壞眼,白翳。
雞肝散, 出處:《良方集腋》卷上。 組成:雞肝1個(不落水,竹刀切片),牡蠣粉8分,辰砂少許(水飛,末)。 主治:小兒疳膨食積,蟲氣上攻,至晚不能視物,目生翳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