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雞參飲
JI CA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雞參飲」方劑中加入雞蛋,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補益精氣: 雞蛋性平味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具有補益精氣、滋養血脈之效。對於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可起到滋補強壯的作用。
- 和中健脾: 雞蛋的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且含有卵磷脂等營養物質,有助於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者,可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因此,雞參飲中加入雞蛋,不僅能補益精氣,更能健脾和胃,提升整體療效。
雞參飲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補氣益脾: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脾、生津止渴的功效。雞參飲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人參可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增強機體抵抗力。
二、扶正祛邪:雞參飲常用於治療一些慢性病,如慢性咳嗽、哮喘等。人參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扶正固本,幫助抵抗外邪入侵,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達到治病的效果。
雞參飲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 雞參飲主要功能為滋陰潤肺、止咳化痰。蜂蜜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利咽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的止咳效果。
- 調和藥性: 雞參飲中藥材較多,部分藥材性味偏燥,加入蜂蜜可以緩解藥性,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並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提高患者的服藥順應性。
雞參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雞參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生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症狀。
- 調和藥性: 雞參飲中藥材多偏寒涼,如人參、黃芪等。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性過寒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雞參飲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火通便:芒硝性寒,味鹹苦,具有瀉火通便的功效。雞參飲多用於治療熱病,如高熱、神昏、口渴、便祕等,芒硝可以清熱瀉火,並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毒素,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渴之效。
- 軟堅散結:芒硝還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積聚的痰濕、瘀血等,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腫痛、結塊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雞參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腎黃」,為古代黃疸病症之一,屬「五臟黃」範疇。腎黃的典型表現包括:
- 面色黯黑或黧黃,如煙熏,伴目黃、身黃。
- 腰脊痠痛或寒慄,因腎虛兼濕熱瘀阻,氣化不利。
- 小便短赤或不利,甚則水腫,反映腎與膀胱氣化失司。
- 可能兼見虛弱乏力,因腎為先天之本,病久累及元氣。
古代以「先烙後服」的治法,烙灸腎俞、期門等穴,旨在溫通腎陽、散瘀解毒;內服雞參飲則補益元氣、滋陰潤燥、通下瘀熱,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人參(一兩)
- 補氣固脫:針對腎黃可能的元氣虛弱,提振脾腎之氣,助正氣抗邪。
- 生津安神:緩解因濕熱瘀阻導致的津虧煩躁。
雞子(一枚,去殼)
- 滋陰潤燥:動物性滋養品,潤五臟之陰,緩解黃疸傷陰之口渴、皮膚燥澀。
- 護胃和中:與樸消同研,緩和瀉下藥的峻烈之性。
蜂蜜(一合)
- 潤腸通便:輔助樸消軟堅瀉熱,從腸道導出瘀毒。
- 解毒緩急:甘緩調和藥性,保護脾胃。
生薑汁(半合)
- 溫胃止嘔:黃疸濕熱易犯胃氣,薑汁降逆止嘔,並助人參補氣之力。
- 辛散水濕:輕宣氣機,助濕熱從表微微透發。
樸消(一分)
- 瀉熱通瘀:攻逐臟腑鬱熱,從大便排出瘀積之黃疸毒邪。
- 與雞子同研:柔潤制其燥烈,專下熱結而不傷陰血。
2. 煎服法設計
- 人參、薑、蜜先煎:提取補益與辛甘化陽之效,奠定扶正基礎。
- 後入雞子、樸消:避免久煎破壞雞子滋陰成分,樸消後下保留瀉下活性。
- 空心頓服:趁清晨空腹時服藥,使藥力直趨下焦,兼通腑瀉熱。
3. 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補、潤、通、散」四法:
- 補氣滋陰(人參、雞子、蜜):修復腎黃耗傷的氣陰。
- 通下瘀熱(樸消):直接清除濕熱瘀毒,開邪出路。
- 辛潤並行(薑汁、蜜):既防樸消傷胃,又助氣機流通。
- 外烙內服協同:烙灸溫通經絡,內服調和臟腑,形成「內外合治」格局。
4. 可能功效延伸
若腎黃由「濕熱夾腎虛」所致,此方亦可泛用於:
- 慢性黃疸伴體虛者(如肝腎陰虛型肝硬化)。
- 濕熱內蘊兼氣陰不足的溺澀、水腫(如腎炎或代謝性疾病)。
總結
雞參飲以補瀉兼施為核心,針對腎黃「本虛標實」病機,補元氣而不留邪,瀉瘀熱而不傷正,配合外治法,體現古代「攻補有序」的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雞子(去殼)1枚,人參1兩,蜜1合,生薑汁半合,樸消1分(與雞子同研勻)。
上先將人參、薑、蜜,用水1升,煎至7合,去滓,入雞子、樸消攪和,更煎5-7沸,空心頓服。先烙腎俞,次烙期門、氣海、足陽明、兩手心、天窗、百會等穴。若不愈,灸氣海、期門、下廉、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等患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雞參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雞子(去殼)1枚,人參1兩,蜜1合,生薑汁半合,朴消1分(與雞子同研勻)。 主治:腎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