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辛煎

二辛煎

ER XIN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7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16%
腎經 11%
心經 11%
肝經 11%
膽經 11%
脾經 11%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辛煎方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方中使用細辛,可溫暖經絡,驅散寒邪,並通利鼻竅,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疼等症狀。
  2. 引藥入肺: 細辛辛散上行,能引導藥物上達肺部,增強藥效。二辛煎方中多為辛溫之品,配合細辛使用,可更有效地疏散肺經寒邪,達到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的效果。

二辛煎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是因其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之力強,能降肺胃之火,對於熱病煩躁、口渴、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辛煎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初期,症狀為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等,而石膏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有效藥材,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辛煎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外科證治全生集》,專治「陽明胃火」上攻所致之牙痛、口舌腫痛。其病機核心為胃熱熾盛,循經上炎,蘊結於齒齦、口腔,表現為紅腫熱痛、口乾渴、舌紅苔黃、脈數等實火之徵。所謂「腎熱齒蛀」乃指腎陰不足,虛火上擾,與胃火相兼為患之證。然本方側重清瀉實火,故以石膏為君,直折陽明之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

    • 生石膏(君藥):性辛甘大寒,專入陽明胃經,善清氣分實熱,兼能透解肌表鬱火。其質重沉降,能引火下行,針對「牙根腫疼不可忍」之急症,迅速抑遏上炎之火勢。
    • 北細辛(佐使藥):辛溫香竄,具「通竅止痛」之效。與石膏寒溫相配,一則制約石膏過寒凝滯之性,二則借其宣散之力,引藥上行至病所(齒齦),增強局部止痛效果,所謂「火鬱發之」。
  2. 劑型與用法深意

    • 內服兼漱口:水煎後一半含漱,使藥力直達病灶,清熱消腫;另一半內服,從體內清瀉胃火,標本同治。
    • 量效關係:石膏用量(1兩)遠大於細辛(3錢),凸顯清熱為主、止痛為輔的方義。案例中石膏用45克(約1.5兩),細辛4.5克(約1.5錢),比例相符而略有調整,仍守原方框架。
  3. 藥理推演

    • 石膏富含硫酸鈣,其清熱作用可能與抑制炎症介質釋放、降低局部組織滲出有關;細辛揮發油(甲基丁香酚等)具局部麻醉及抗炎效果。兩者協同,可快速緩解牙齦充血腫痛。
    • 從中醫理論看,此方體現「熱者寒之」「火鬱發之」的治療思路,既清泄陽明熱毒,又兼顧「開鬱散火」,避免單純寒涼致熱邪冰伏。

總結
二辛煎以簡效廉為特點,其組方邏輯在於「清熱不礙散火,止痛不離治病求本」,透過辛寒與辛溫的相反相成,針對胃火上攻的急性牙痛,收速效之功。

傳統服藥法


北細辛3錢,生石膏1兩。
用水2碗,煎1碗,乘熱頻嫩之。
牙痛:吳某某,牙痛十餘日,就診前每日注射青霉素80萬u,並間斷服用去痛片,痛不得止。察患者牙齦紅腫,口乾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辨證屬胃火牙痛,投二辛煎:生石膏45克,細辛4.5克,二味藥水煎兩次,將兩次藥液混勻,一半漱口,一半分兩次服下,日一劑,漱口後三分鐘痛止,三劑痊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舌炎舌頭痛舌頭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二辛煎,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北細辛3錢,生石膏1兩。 主治:陽明胃火,牙根口舌腫疼不可忍,或腎熱齒蛀,腫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