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癢散

奪癢散

DUO Y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易簡》卷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2.06)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8%
肝經 9%
心經 9%
心包經 9%
腎經 9%
脾經 9%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奪癢散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燥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寒濕凝滯、血脈不通所致的皮膚瘙癢,花椒可溫經散寒,驅散寒濕,達到止癢的效果。

2. 祛風止痛:花椒亦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邪入侵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花椒可祛風散寒,止痛止癢。

因此,奪癢散中加入花椒,可有效針對各種原因導致的皮膚瘙癢,發揮溫燥止癢、祛風止痛的作用。

奪癢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滑石性寒滑,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毒邪侵襲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滑石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
  2. 促進藥物吸收:滑石性滑,能使藥物更容易與皮膚接觸,提高藥物的滲透性,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滑石在奪癢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止癢消腫和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奪癢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痘瘡發癢」,乃針對痘疹(如天花、水痘等)病程中,皮膚出現劇烈瘙癢之症狀而設。古代醫家認為,痘瘡發癢多因風熱濕毒蘊結肌表,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此證若搔抓破損,易致感染潰爛,故需外治止癢以護瘡面。「奪癢」之名,即彰顯其速止癢效之目的。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僅兩味藥,配伍簡練,體現「外治燥濕斂瘡,滑利緩衝」之思路:

  1. 花椒(蜀椒)

    • 性味歸經:辛熱,入脾、胃、腎經。
    • 作用
      • 辛溫之性能散風殺蟲,局部外用可麻醉止癢,抑制瘙癢感。
      • 其揮發成分(如花椒素)具抗菌之效,可防痘瘡搔破後感染。
      • 古代常用於皮膚癢疹,如《本草綱目》載其「散寒除濕,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殺蛔蟲,止泄瀉」。
  2. 滑石

    • 性味歸經:甘淡寒,入胃、膀胱經。
    • 作用
      • 質地滑利,外用能吸附濕毒,減輕痘瘡滲液,保持瘡面乾爽。
      • 性寒可緩解花椒之溫燥,避免過度刺激,兼清局部鬱熱。
      • 《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性涼而散,外治善收濕斂瘡」。

三、配伍原理與外用機

  • 相反相成:花椒溫燥止癢,滑石寒滑斂濕,二者寒溫互制,既抑瘙癢,又防溫燥傷皮。
  • 物理作用:滑石粉細膩,配合生絹袋摩按,可緩和摩擦,避免損傷痘瘡;其吸附性亦助藥粉均勻附著。
  • 整體思路:針對「濕毒蘊膚致癢」,以燥濕(花椒)+ 斂濕(滑石)為核心,直接作用於局部,迅速緩解症狀。

此方雖簡,然體現古代外治「藥簡力專」之特色,尤其重視藥物性味與物理性質之配合,契合痘瘡護治「止癢不傷瘡」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花椒1調,滑石23兩。
上為細末,和勻。
用生絹袋盛之,摩按癢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奪癢散, 出處:《醫方易簡》卷三。 組成:花椒1兩,滑石2-3兩。 主治:痘瘡發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