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礬丸

二礬丸

ER F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9%
肺經 19%
肝經 17%
脾經 15%
胃經 14%
腎經 9%
膀胱經 2%
心經 2%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礬丸方中含有白礬,其作用主要有二:

一、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收斂、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的瘙癢症狀。

二、 殺菌消毒:白礬具有殺菌、消毒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皮膚病的感染。

二礬丸中白礬與其他藥材配伍,共同發揮燥濕止癢、殺菌消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二礬丸中包含綠礬,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綠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熱蘊結、瘡瘍腫毒、濕疹等病症。
  2. 收斂止血: 綠礬能收斂止血,用於治療外傷出血、鼻衄、崩漏等症。

二礬丸中,綠礬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二礬丸中加入瓜蔞,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瓜蔞性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二礬丸主治溼熱蘊結,肝膽溼熱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瓜蔞可協同二礬丸清熱解毒,利溼退黃,使藥效更顯著。
  2. 行氣利膽,通絡止痛: 瓜蔞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一定的行氣利膽,通絡止痛功效。二礬丸中含有石膏、芒硝等燥性藥物,瓜蔞的加入可緩和藥性,防止燥傷津液,並協助二礬丸行氣利膽,通絡止痛,緩解肝膽溼熱所致的疼痛症狀。

綜上,瓜蔞在二礬丸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溼退黃,行氣利膽,通絡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溼熱蘊結,肝膽溼熱所致黃疸等疾病的功效。

二礬丸方劑中加入刺蝟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刺蝟皮性味辛溫,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二礬丸主治濕疹、瘡瘍等皮膚病,刺蝟皮可以有效地去除濕氣,止癢止痛,輔助治療。
  2. 活血化瘀:刺蝟皮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病竈的修復。對於濕疹、瘡瘍等病症,活血化瘀可以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二礬丸中包含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收斂固澀: 訶子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之效。二礬丸多用於治療久瀉、久痢、脾虛泄瀉等症,訶子可收斂腸道,固護脾胃,幫助止瀉。

二、清熱解毒: 訶子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解暑熱,並能解毒消腫。二礬丸中可能含有其他熱毒之物,訶子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輔助主藥療效。

總之,訶子在二礬丸中起到收斂固澀、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二礬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 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理氣行氣、消積化滯的功效。二礬丸為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等症,枳殼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有助於緩解胸脇脹痛等症狀。

2. 消積化滯: 枳殼能消食導滯,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積食,改善消化不良情況。二礬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消積化滯作用的藥物,枳殼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積化滯的效果。

綜上所述,枳殼在二礬丸中起到理氣行氣、消積化滯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礬丸中加入白附子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1. 袪風濕,止痛止痙: 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止痙的功效。二礬丸主治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關節屈伸不利等症,白附子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奏祛風濕、止痛止痙之效。
  2. 溫陽散寒: 白附子為附子的炮製品,去其毒性,保留溫陽散寒之功。二礬丸中亦有寒性藥物,如礬石等,白附子可溫陽散寒,避免藥性偏寒,影響療效。

二礬丸中包含天南星,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燥濕化痰: 天南星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二礬丸多用於治療痰多、咳嗽、哮喘等症,天南星在此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二、祛風止痛: 天南星亦具祛風止痛之效,可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關節疼痛等症。二礬丸中或因加入天南星,以加強其祛風止痛之功,並輔助治療相關病症。

二礬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二礬丸多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而半夏能有效祛除痰濕,使肺氣通暢。
  2. 和解脾胃: 半夏亦能和解脾胃,消食化積,對於痰濕阻礙脾胃運化所致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也能起到緩解作用。二礬丸中含有白礬等成分,可能對脾胃有一定刺激,加入半夏可以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二礬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二礬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附子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佐藥增效: 二礬丸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附子可起到溫補陽氣、調和藥性之效,避免寒涼之藥過於寒涼而傷陽氣,增強整體療效。

二礬丸方劑中包含雞冠花,主要由於雞冠花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

雞冠花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二礬丸主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症,其中雞冠花可以清熱涼血,止血生肌,輔助主藥白礬、明礬發揮收斂止血之效,共同達到止血療效。

此外,雞冠花亦可治療痔瘡、痢疾、瘡瘍等病症,與二礬丸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二礬丸方劑中加入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軟堅化痰:胡桃仁性溫味甘,入腎、肺經,具有潤腸通便、軟堅化痰之效。二礬丸主治痰熱壅肺、咳嗽氣喘、胸悶心煩等症,胡桃仁的潤腸通便作用可幫助痰液排出,軟堅化痰則有助於緩解胸悶氣喘。
  2. 補腎益精,滋養肺陰:胡桃仁有補腎益精、滋養肺陰之效,可改善因腎虛肺燥導致的咳嗽氣喘。二礬丸中加入胡桃仁,可起到滋陰潤燥、補腎固本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礬丸之功效主治與方義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痔瘻旁穿數穴,膿血不止」及「腸風脫肛」等疾,為肛門直腸疾病之常用方。

  1. 痔瘻膿血:指痔瘡潰瘍形成瘻管,瘡孔多而流膿血不止,屬濕熱下注、腐敗血肉所致。
  2. 腸風脫肛:腸風為便血之證,多因風邪濕熱侵襲腸道;脫肛則因中氣下陷或濕熱下迫,致肛門脫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作用

  1. 收斂止血蝕瘡
    • 白礬、綠礬:燒後酸澀性強,燥濕止血、蝕惡肉,為治痔瘻要藥。
    • 蝟皮、雞冠花:前者收澀止血,後者清熱止痢,合用治膿血便。
    • 胡桃燒灰:炭類藥物增強止血固脫之效。
  2. 溫陽燥濕化痰
    • 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均經薑製或炮製,減毒性而存溫通之力,可祛風痰、散寒濕,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3. 行氣固腸
    • 枳殼、訶黎勒:一升一降,枳殼寬腸下氣,訶子收澀固脫,調節腸道氣機。
  4. 清熱消腫
    • 栝樓燒存性:清熱化痰,緩解濕熱腫痛。

(二)配伍特點
全方以「燒存性」或「燒灰」之品居多,取其炭藥收斂之性,結合礬石蝕瘡之力,直達病所。

  • 標本兼治
    • 治標:止血排膿(白礬、綠礬、雞冠花)。
    • 治本:溫陽行氣(附子、枳殼)、化痰散結(南星、半夏)。
  • 劑型設計:醋煮麵糊為丸,醋能散瘀,丸劑緩釋藥力;溫酒送服,助藥行血脈。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 濕熱夾瘀、久病虛寒 之痔瘻脫肛:

  • 濕熱瘀毒(膿血、瘡瘻)→ 以礬石、栝樓清熱燥濕。
  • 氣陷痰阻(脫肛、腫痛)→ 以附子、訶子溫提固脫。
  • 風痰阻絡(腸風便血)→ 以白附子、南星祛風通絡。

總結:二礬丸通過「蝕瘡、止血、溫陽、行氣」四法並行,針對複雜痔瘻膿血與脫肛之虛實夾雜證,體現「峻藥緩攻」與「寒熱並調」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白礬(燒令汁盡)2兩,綠礬(燒過)2兩,栝樓(燒存性)2兩,蝟皮(燒存性)2兩,訶黎勒(煨,去核)2兩,枳殼(去瓤,麩炒)2兩,白附子(炮)2兩,天南星(薑汁浸一宿,焙)2兩,半夏(薑汁浸一宿,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雞冠花5兩,胡桃(燒灰)15個。
上為末,以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臨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脫肛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二礬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白礬(燒令汁盡)2兩,綠礬(燒過)2兩,栝樓(燒存性)2兩,猬皮(燒存性)2兩,訶黎勒(煨,去核)2兩,枳殼(去瓤,麸炒)2兩,白附子(炮)2兩,天南星(薑汁浸一宿,焙)2兩,半夏(薑汁浸一宿,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雞冠花5兩,胡桃(燒灰)15個。 主治:痔瘻旁穿數穴,膿血不止,並腸風脫肛等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