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妙湯

二妙湯

ER M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絳囊撮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4%
膀胱經 14%
肝經 14%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妙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二妙湯以黃芩、黃連為主,兩藥皆苦寒,性較峻猛,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和黃芩、黃連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性更平和,不易損傷正氣。
  2.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在二妙湯中,甘草可以減輕黃芩、黃連的苦寒之性,提升藥效,使藥力更趨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二妙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祛風除濕,舒緩由風濕所引發的肢體疼痛與活動不便。其組成精簡,僅含兩味藥材,分別是「威靈仙」與「羌活」。其中,威靈仙,學名為Clerodendrum inerme,又稱作鐵線蓮,被視為中醫藥中祛風除濕的佳品。其性溫,味辛、鹹,入肝、脾經,擅長疏通關節,驅散寒濕。據《本草綱目》記載,威靈仙能「去風濕,通經絡,止痛」,對於風濕痹痛,尤為有效。在二妙湯中,威靈仙與羌活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強效的祛風除濕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方應用於臨床,多針對因風濕邪氣侵襲導致的肢體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療效顯著,深獲患者好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妙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風痹癱瘓,筋骨疼痛,并大麻惡風」,顯示其針對外感風邪(尤其兼夾濕熱)導致的經絡阻滯病症:

  1. 風痹癱瘓:泛指風邪侵襲經絡,導致肢體麻木、運動障礙,屬「痹證」範疇。
  2. 筋骨疼痛:風濕熱邪痺阻關節,氣血不通而痛。
  3. 大麻惡風:可能指嚴重的皮膚麻痺或疠風(如麻風病),古人歸因於風毒積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菊花(4兩)為君藥

    • 性味辛甘苦微寒,歸肝肺經,古代強調其「散風熱、逐濕痹」之力。
    • 《本經》記載其「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對應本方風濕熱痹之病機。
    • 重用至4兩,旨在強力疏風透邪,兼清內熱,疏通經絡滯氣。
  2. 甘草(4錢)為佐使藥

    • 甘平緩急,調和藥性,並能「通經脈,利血氣」(《別錄》),助白菊花通痹止痛。
    • 其補脾作用間接扶正,防風藥耗散太過。
  3. 黃酒為引

    • 酒性辛溫通行,增強藥力達四肢百骸,活血以助祛風濕。

配伍特點

  • 辛寒配甘平:白菊花散風清熱,甘草緩急和中,形成「清泄不傷正」的結構。
  • 外透內清:針對風濕熱邪膠著於筋骨,既散表邪,又透發鬱熱。
  • 簡潔攻專:全方僅兩味主藥,集中藥力攻邪,符合「治風先治血」思路(黃酒助血行)。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對初期風濕熱痹(如現代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期)或風邪夾熱的皮膚病變(如蕁麻疹)有一定緩解作用,然需結合具體證候加減。其「妙」或在於輕靈配伍直擊病機,避免滋膩滯邪。

傳統服藥法


白菊花4兩,甘草4錢。
水3碗,煎1碗,衝熱黃酒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化膿性關節炎怕冷膝部腫大疼痛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二妙湯,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白菊花4兩,甘草4錢。 主治:腫毒,疔瘡。

二妙湯, 出處:《絳囊撮要》。 組成:甘草1斤,威靈仙(各切片)1斤。 主治:一切風痹癱瘓,筋骨疼痛,並大麻惡風。

二妙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二。 組成:川黃柏(鹽酒炒)5錢,蒼朮(米泔浸,炒)1兩。 主治:筋骨疼痛,或濕熱流註,腰下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