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仙丸

靈仙丸

LING XI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膀胱經 33%
肝經 33%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靈仙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威靈仙性寒,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靈仙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溼痹痛、筋骨疼痛等症,而威靈仙的藥性可有效緩解關節疼痛、肌肉僵硬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2. 配合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靈仙丸中包含多種藥材,威靈仙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威靈仙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從而減輕疼痛,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仙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靈仙丸主治「一切癖」。「癖」於中醫古籍中泛指積聚於脅腹間的痞塊,或潛伏於兩脅、時痛時止的病症,多因氣血瘀滯、痰飲凝結而成。此類病證相當於部分現代所稱之慢性消化不良、肝脾腫大、內臟結石或腫瘤等。《本草綱目》載威靈仙可「消痰水,破堅積」,故靈仙丸以單味威靈仙為核心,針對痰瘀互結之癖證,旨在軟堅散結、通利二便,使積滯從下而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威靈仙之藥性分析
    威靈仙性辛鹹溫,歸膀胱經,傳統認為其具「走竄消克」之性,能「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開寶本草》)。其功效特點如下:

    • 辛溫行散:辛味能散結,溫性可通絡,適合氣滯血瘀或寒痰凝結之癖積。
    • 鹹軟堅積:鹹味藥物有軟化堅塊之效,針對有形之積聚(如結石、腫塊)。
    • 通利下行:威靈仙兼能利尿通便,助邪從二便排出,即原文所述「其積化從大便而下」。
  2. 煉蜜為丸之用意

    • 緩和藥性:威靈仙辛溫走竄,恐傷正氣,蜂蜜甘緩,可制其峻烈之性。
    • 丸劑長效:癖證多屬慢性,丸劑釋藥緩慢,適合長期調理。
  3. 紅絹袋盛藥與精豬肉同煮

    • 紅絹袋:古代認為紅色屬火,可助藥性溫通;絹袋過濾能避免藥物殘渣混入肉中。
    • 精豬肉:豬肉甘平滋陰,能補虛潤燥,防止威靈仙耗傷陰血,體現「攻邪不傷正」之法。

治療機轉推論

靈仙丸通過威靈仙的「消痰逐瘀」作用,直接化解癖積;配伍豬肉滋養脾胃,確保攻邪之際中焦不損。其原理可分兩階段:

  1. 藥物滲透階段:藥丸於煮肉過程中釋放有效成分,威靈仙的揮發油與有機酸類物質(如原白頭翁素)滲入肉湯,患者服食後經胃腸吸收,作用於消化道或病灶。
  2. 排積階段:威靈仙促進腸道蠕動與膽汁分泌,加速代謝產物排出(「從大便而下」),並可能溶解部分結石或軟化組織增生物(如痰核、癥瘕)。

綜論

此方設計簡潔,以單味藥直攻病所,結合食物調護,反映古代「藥食同源」思維。威靈仙的「通利」特性與「消癖」記載相符,而蜜丸與豬肉配伍,既顧護正氣,亦增強藥物滲透效力。然「一切癖」涵蓋廣泛,臨床仍須辨證施治,非所有積聚皆可一概而論。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紅絹袋盛藥1丸,用精豬肉4兩,煮極爛去藥,吃肉。其積化從大便而下,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搔癢頭痛

相同名稱方劑


靈仙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組成:威靈仙。 主治:一切癖。

靈仙丸, 出處:《簡明醫彀》卷二。 組成:威靈仙(洗淨,焙乾)。 主治:通十二經脈,去宿垢。主治:口眼歪斜,癧風、頭風、癜風,皮膚搔癢,手足頑麻、疥癬、腰重陰腫,婦人月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