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腸丸

濡腸丸

RU CH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膀胱經 33%
肝經 33%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濡腸丸中包含威靈仙,主要源於其祛風濕、通經絡之功效。

威靈仙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具有疏風散寒、除濕止痛的功效。方中以之配伍,旨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緩解腸道寒濕阻滯,促進腸道蠕動,從而達到止瀉止痛的效果。

此外,威靈仙亦可活血通絡,有助於改善腸道血液循環,加速腸道癒合,進一步增強濡腸丸的療效。

濡腸丸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為其瀉下通便之效。黑牽牛性寒,味苦,入大腸經,能潤腸通便,並可消積導滯,對於腸燥便祕、積滯腹脹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然而,黑牽牛毒性較強,服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若劑量過大或體質不合,容易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濡腸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出自少陰病範疇,主治「無熱寒強,大便累日不通」之證。

  • 病機關鍵:此證屬少陰陰寒內盛,陽氣不運,導致腸道傳導無力,燥結內停。患者雖見便秘,卻無明顯熱象(如口渴、腹滿痛、舌紅苔黃等),反以「寒強」(陰寒凝滯之甚)為特徵,屬「冷秘」範疇。
  • 治法取向:非以苦寒瀉下,而是溫通與瀉濁並行,既逐陰寒之凝,又開腸道之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威靈仙

    • 性味辛溫,傳統歸膀胱經,然其「走竄通利」之性尤著,能宣通十二經絡。
    • 通便機理:於冷秘中,威靈仙借其辛溫之性,散寒開結;其走竄之力可疏暢氣機,間接助腸道傳導。古籍《開寶本草》載其「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正合此用。
  2. 黑牽牛(牽牛子炒用)

    • 性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峻下逐水藥。
    • 通便機理:炒後毒性稍緩,瀉下力仍存,能直接攻逐腸道積滯。《本草綱目》言其「達右腎命門,走精隧,通下焦鬱遏」。此處用於瀉濁破結,與威靈仙相配,一溫一寒,互制其性而增其效。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溫寒並用:威靈仙辛溫散寒開結,牽牛子苦寒瀉下通便,二者相反相成。寒性便秘單用苦寒易遏陽氣,此方以溫藥佐制,防其傷陽,更契合「少陰寒秘」之病機。
  • 動靜結合:威靈仙走竄宣通,牽牛子沉降攻下,一宣一降,恢復腸腑氣機升降。
  • 蜜丸緩圖:煉蜜為丸,緩和牽牛子峻烈之性,使瀉下而不致暴傷正氣;「白飲(米湯)送服」兼護胃氣,體現「峻藥緩攻」思路。

總結
濡腸丸以溫通與瀉下並舉,破除陰寒凝滯與燥屎內結,專治少陰寒秘。其組方體現「寒熱互制」「標本兼顧」之法,雖藥簡而力專,堪為冷秘之效方。

傳統服藥法


威靈仙、黑牽牛各等分。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白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濡腸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三。 組成:威靈仙、黑牽牛各等分。 主治:少陰病,無熱寒強,大便累日不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