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木香散

雄黃木香散

XIONG HUANG MU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46)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脾經 14%
胃經 14%
肺經 10%
肝經 9%
膀胱經 9%
小腸經 6%
腎經 6%
膽經 4%
三焦經 4%
心經 2%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木香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鯽魚這一成分,主要取其特殊療效。根據中醫理論,鯽魚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水之功,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及水腫等症狀。在雄黃木香散中使用鯽魚,意在借助其健脾胃、去濕利水的作用,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此外,鯽魚富含蛋白質與多種微量元素,可補益身體,促進康復。此方劑中雄黃用於解毒殺蟲,木香行氣止痛,二者結合鯽魚共同發揮作用,適合用於治療因脾虛濕阻所致的腹脹、食少等病症。這種配伍方式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精神,通過多種草藥及食材的相互協同,達到調理人體陰陽平衡的目的。

雄黃木香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木香等多種藥材,以及大戟這一成分。大戟性寒味苦辛,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之效。在雄黃木香散中加入大戟,主要是取其強烈的瀉下作用,用於治療因水濕痰飲停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腹脹、胸脹滿悶等症狀。由於大戟藥性峻猛,故通常用於病情嚴重或久治不愈的情況。但因其副作用較大,易傷正氣,所以在使用時需謹慎,且不宜長期服用。雄黃木香散作為複方製劑,通過各藥材之間的協同作用,可以增強療效並減少單味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總體而言,大戟在雄黃木香散中的應用,顯示了中醫學中辨證施治、配伍得宜的原則,能夠更全面地調理人體機能,達到治療目的。

雄黃木香散中加入甘遂,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逐水: 甘遂性峻猛,善於瀉下逐水,能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毒邪排出體外,配合雄黃、木香等藥物,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濕疹、瘰癧、疥瘡等。
  2. 增強藥效: 甘遂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促進病邪的清除。例如,甘遂配合雄黃,能更有效地殺滅皮膚表面的寄生蟲,治療疥瘡等皮膚病。

雄黃木香散是中藥方劑中的一個經典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雄黃和木香,其中雄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雄黃,化學成分主要為硫化物,具備強烈的抗菌、消炎及解毒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視為祛邪化毒的良藥,能有效地清理體內的濁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某些內熱和濕邪困擾的症狀,如頭痛、發熱、食慾不振等,具有良好的療效。

木香則有行氣、疏肝的功能,能幫助雄黃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由於雄黃的特性,使用時需謹慎應用,避免過量,以防產生毒副作用。綜合來看,雄黃在雄黃木香散中的運用,不僅強化了方劑的療效,還顯示了中醫在配伍上的精妙,強調了藥材之間的協同作用。這樣的方劑不僅體現出傳統中醫藥的智慧,也為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雄黃木香散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在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雄黃、木香及黑牽牛等藥材。其中,黑牽牛的使用主要基於其藥性與治療目的的考量。根據中醫理論,黑牽牛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下、消腫解毒之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結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便秘、膿腫等。在雄黃木香散中加入黑牽牛,一方面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清熱瀉火之力,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其良好的下行作用,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熱毒,從而達到改善症狀、輔助其他藥材療效的目的。此外,由於雄黃與木香皆偏溫燥,黑牽牛的寒涼性質也能適度平衡方中藥物的溫涼屬性,使整個方劑更加和諧,適用於更廣泛的患者群體。綜上所述,黑牽牛在雄黃木香散中的應用,不僅是基於單一藥材的功效,更是綜合考量了方劑整體療效與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

雄黃木香散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方中雄黃有毒,需以木香之氣味中和,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同時亦可增強其止痛效果。
  2. 疏肝理氣: 木香亦能疏肝理氣,解鬱散結,與雄黃相配,可協同作用,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並有助於消除瘀血。

雄黃木香散中包含螻蛄,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驅蟲止痛: 螻蛄性寒,入肝經,具有消積、止痛、解毒的功效。其性善於破堅,可治積聚、腹痛、蟲積腹痛等症。在雄黃木香散中,螻蛄與雄黃、木香等藥物配合,可起到驅除腸道寄生蟲、止痛止瀉的作用。

二、利水消腫: 螻蛄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治水腫、腹水等症。在雄黃木香散中,螻蛄可與其他藥物協同,幫助利水消腫,緩解因水濕停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黃木香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十種水腫」,即古代對多種水腫證的泛稱,包括因風水、濕熱、氣滯、血瘀等不同病因引發的水腫。其作用機理以「逐水消腫」為主,結合理氣、解毒之力,適用於水濕壅盛、二便不利的實證水腫。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配伍與角色

  • 大戟、甘遂
    為峻下逐水藥,入魚腹同煨後取其藥性渗透魚體,增強利水之效。二藥均能通利二便,瀉水飲積聚,針對「水濕壅盛」之病機。《本草綱目》載大戟「泄臟腑水濕」,甘遂「直達水氣所結處」,合用之勢峻猛。

  • 鯽魚
    為載體,煨後取其溫中健脾之性,緩和大戟、甘遂峻烈之弊,同時魚肉滋養,防逐水傷正。

  • 雄黃
    辛溫有毒,《本草備要》言其「殺百毒,辟百邪」,此方中取其燥濕殺蟲、解毒之力,或針對水腫兼有濕毒蘊結者(如瘡癰、蟲積)。

  • 黑牽牛
    瀉下逐水兼通利小便,《醫學入門》稱其「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助大戟、甘遂分消水濕從二便而出。

  • 木香
    行氣止痛,貫穿三焦,既能防逐水藥礙胃氣,又助氣行則水行,解決水腫伴隨的氣滯腹脹。

  • 土狗(螻蛄)
    利尿消腫,《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難產,出肉中刺,潰癰腫,下哽噎,解毒」,此方取其通利水道之效,增強滲濕退腫作用。

2. 治療原理

此方以「峻下逐水」為核心,結合「行氣通絡」「解毒散結」:

  • 攻逐水飲:大戟、甘遂、黑牽牛協同瀉下,使水濕從二便速去。
  • 氣水並調:木香行氣,助水液代謝,避免水去氣滯。
  • 邪毒並治:雄黃、土狗針對濕熱毒邪或蟲積等兼證。
  • 固護脾胃:鯽魚煨製後緩和藥性,兼顧中焦。

3. 方劑特點

  • 標本兼顧:雖以瀉水治標為主,但配伍上兼顧行氣、解毒、護胃。
  • 峻藥緩用:煨製、焙乾及冷調服法,減低部分毒性。

三、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適用於「陽水實證」,見身體腫脹、胸腹脹滿、二便不通、脈沉實有力者,可能伴隨濕熱瘡毒或氣滯疼痛。因其藥性峻烈,推測古代用於體質尚實、急需攻逐水邪者,非慢性虛腫所宜。

(分析結束)

傳統服藥法


大鯽魚1尾(去腸肚,入大戟2錢5分,甘遂2錢5分),雄黃(另研)半錢,黑牽牛半兩,木香半兩,土狗1個(另研)。
上以大戟同甘遂一半入魚肚內,煨令焦,取出焙乾,同眾藥研為末。
每服2-3錢,冷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木香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四十。 組成:大鲫魚1尾(去腸肚,入大戟2錢5分,甘遂2錢5分),雄黃(另研)半錢,黑牽牛半兩,木香半兩,土狗1個(另研)。 主治:十種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