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耳法
TONG ER FA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奇效良方》卷五十八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16%
腎經 16%
心經 16%
肺經 16%
肝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耳法方劑中使用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磁石性味歸經:磁石味甘鹹,性平,歸肝、腎經。其具有平肝熄風、鎮心安神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耳鳴、耳聾、頭暈目眩等症,而這些症狀往往與肝腎不足、風邪上擾有關。
- 磁石的磁性作用:磁石具有磁性,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耳部氣血流通,從而緩解耳部疾病。同時,磁性還可以鎮靜神經,緩解耳鳴、耳聾等症狀。
因此,通耳法方劑中加入磁石,能夠有效地改善耳部氣血循環,平肝熄風,鎮心安神,從而達到治療耳鳴、耳聾等疾病的目的。
「通耳法」方劑中加入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竅散結: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結消腫之效。耳部疾患多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穿山甲可通暢耳道,疏通氣血,消除腫脹,達到通耳止痛的效果。
- 引藥入耳:穿山甲質地柔軟,易於研磨成粉末,且其藥性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耳道,使藥力直達病竈,提高藥效。配合其他通耳藥物,如蒼耳子、白芷等,可更有效地治療耳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通耳法」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耳聾日久,不聞聲響」,專用於慢性耳聾或聽力漸失之症,屬古代外治之法。其特色在於透過局部刺激與藥性引導,使耳竅重新感應聲氣,改善氣血瘀滯或虛衰所致之聽覺障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磁石(緊者如豆大)
- 藥性與功效:磁石性寒質重,歸肝、腎經,古代認為其具「潛陽納氣、聰耳明目」之效。
- 治療原理:
- 磁石能引導虛陽下行,尤適腎虛耳聾(腎開竅於耳),現代觀點或與其磁性影響局部微循環有關。
- 本方選「緊者」(磁性強烈者),意在增強對耳部經絡的物理性刺激。
穿山甲(燒存性,研末)
- 藥性與功效:穿山甲性微寒,善走竄,傳統用於通絡散結、活血化瘀。
- 治療原理:
- 燒存性後,炭質吸附力增,可能協助磁石藥性滲透。
- 其「通竅」特性可化解耳部氣血瘀阻,改善局部經絡壅滯。
新綿包裹塞耳
- 外治特色:直接作用患處,使藥性持續釋放。新綿取其潔淨,避免雜質干擾。
口中銜生鐵
- 輔助作用:生鐵與磁石形成磁場呼應,可能增強對耳部經絡的刺激。古代視為「導引藥氣」之法,或能誘發內耳氣血流通。
綜合治療機制推論
此方結合「重鎮潛陽」(磁石)、「通竅活血」(穿山甲)、「物理導引」(生鐵與磁石互動)三層作用:
- 磁石與生鐵形成磁場效應,刺激耳周經絡,或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穿山甲炭末吸附於耳道,可能疏通滯塞,輔助磁石藥性滲透。
- 患者感知「耳中如風雨聲」,反映局部氣血被激活,符合傳統「通則不聾」的理論。
此方體現古代「內病外治」與「物理療法」結合的思路,針對慢性耳聾強調「動靜相引」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磁石(用緊者)如豆大1塊,穿山甲(燒存性,為末)1字。上用新綿包裹,塞所患耳內,口中銜少許生鐵,覺耳中如風雨聲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耳法,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八。 組成:磁石(用緊者)如豆大1塊,穿山甲(燒存性,爲末)1字。 主治:耳聾日久,不聞聲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