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漿子丸

TIAN JIANG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肺經 29%
脾經 17%
膀胱經 17%
胃經 5%
心經 0%
腎經 0%
肝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1

方劑組成解釋

天漿子丸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蟬蛻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天漿子丸多用於治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蟬蛻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2. 散風止癢,止咳化痰: 蟬蛻亦可散風止癢,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咳嗽、痰多等症狀,蟬蛻可發揮一定作用,改善呼吸道症狀,促進痰液排出。

天漿子丸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天漿子丸主治小兒驚癇,而白僵蠶能有效平息肝風內動,止痙止搐,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鎮驚安神之效。

二、解毒消腫:白僵蠶亦有解毒消腫之效,能解蛇毒、蟲毒,並能消散腫塊。天漿子丸中,白僵蠶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清除邪毒,消散腫脹,達到治癒疾病之目的。

天漿子丸中加入防風,主要是為了其祛風解表、止痛的作用。

天漿子丸主治頭風、頭痛,而防風味辛、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頭痛症狀。此外,防風還能疏散風寒,止癢,對於因風寒引起的頭痛,效果更佳。

因此,在祛風止痛方面,防風是天漿子丸中不可或缺的藥材,能夠提高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天漿子丸]的組成中包含[硃砂],因為硃砂具有解毒安神的功效。在中醫中,硃砂常用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病症,如心神不安、高熱等。它能夠有效安撫心神,改善相關病症,但由於硃砂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需控制劑量。在[天漿子丸]中,硃砂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安神解毒效果。

「天漿子丸」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昏厥等症狀,麝香能通過開通心竅,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
  2. 行氣止痛: 麝香亦能行氣活血,止痛消腫。對於氣血運行不暢、疼痛難忍等症狀,麝香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達到止痛之效。

因此,在「天漿子丸」方劑中加入麝香,旨在發揮其開竅醒神、行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天漿子丸之主治功效分析

天漿子丸,作為古代兒科常用的中藥方劑,其組成雖因各代醫家略有差異,但多以具備清熱、解毒、疏風、鎮驚等功效的藥材為主。綜合歷代醫書記載,天漿子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發揮治療作用:

主治病症

  1. 小兒驚風:

    • 急驚風: 《幼幼新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及《太平聖惠方》均有記載天漿子丸可治小兒急驚風,其症狀多表現為高熱、抽搐、角弓反張等。此時,本方主要發揮其清熱解毒、疏風熄風之效。
    • 慢驚風: 《幼幼新書》與《太平聖惠方》指出天漿子丸能治療小兒慢驚風,其症狀表現為抽搐時發時止,病情反覆。針對此類病情,本方則側重於鎮靜安神、熄風止痙的作用。
  2. 小兒疳證: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天漿子丸能治療小兒諸疳,並具有殺疳蟲之效。疳證多因脾胃虛弱,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出現消瘦、腹脹、大便異常等症狀。此時,本方可透過清熱解毒,調和氣血,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3. 小兒癇證: 《幼幼新書》及《太平聖惠方》記載,天漿子丸可治療小兒諸癇復發,以期達到斷根源之效。癇證,又稱癲癇,多表現為突然昏倒、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狀,可反覆發作。本方針對癇證,主要發揮鎮靜安神、熄風解痙的功效,以減少發作頻率和嚴重程度。

治療原理分析

天漿子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方劑的組成以及各味藥材的藥理作用。綜合各方劑組成,可知其主要治療原理如下:

  1. 清熱解毒: 方劑中多含有清熱解毒之藥,如蟬蛻、白僵蠶等,能夠清除體內邪熱,減輕熱毒對機體的損害,對於急驚風、疳證等熱性病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疏風熄風: 方中選用具有疏散風邪的藥材,如防風等,能夠解除外感風邪,緩解因風邪引起的抽搐等症狀。同時,此類藥物也有助於熄滅內風,平息痙攣。
  3. 鎮靜安神: 麝香、硃砂等藥材具有鎮靜安神之功,能穩定神經,平息躁動,有助於緩解慢驚風及癇證等病症中的煩躁不安、抽搐等症狀。
  4. 調和氣血: 部分方劑中加入巴豆等藥材,或可透過通利大便,達到清除積滯,調和氣血的效果。對於疳證等病症中出現的氣血失調,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結

天漿子丸,作為古代兒科常用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疏風熄風、鎮靜安神、調和氣血等多重功效。其主治病症涵蓋小兒急慢驚風、疳證、癇證等,能有效地緩解病症,改善患者症狀。儘管各代醫家對天漿子丸的組成略有差異,但其治療原理皆不離清熱解毒、疏風熄風、鎮靜安神之要旨。因此,天漿子丸可被視為治療多種小兒疾病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天漿子14枚(去殼,別搗),芎藭半兩,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炙),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蜣蜋3枚(去翅足,微炙),知母半兩,牛黃1分(細研),人參半兩(去蘆頭),生乾地黃半兩,虻蟲3枚(炒黃),桂心半兩,蠐螬3分(微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四肢抽搐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天漿子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天漿子2-7枚(麸炒令黃,去殼),蟬殼2-7枚(微炙),棘刺3-7枚(微炒),蠶紙2張(燒灰),防風1兩(去蘆頭),朱砂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慢驚風,發歇不定。

天漿子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天漿子14枚(去殼,别搗),川芎半兩,蚱蟬半兩(去翅足,微炙),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蜣蜋3枚(去翅足,微炙),知母半兩,牛黃1分(細研),人參半兩(去蘆頭),生乾地黃半兩,虻蟲3枚(炒黃),桂心半兩,蠐螬3分(微炒)。 主治:小兒諸癇復發,使斷根源。

天漿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三。 組成:天漿子7枚(去殼),青黛(研)1分,烏蛇(酒浸,去骨,炙熱)1分,丹砂(研)1分,麝香(研)1分,葶藶(隔紙炒過)半分,龍腦(研)半分,雄黃(研)半分,膩粉半分,白附子(炮)1枚,獨角仙(去翅足,炙)1枚,乾蠍5枚(炒),蟬蛻10枚(去足),蟾酥1分。 主治:殺疳蟲。主治:小兒諸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