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屎丸
QUE SH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40%
肝經 40%
脾經 20%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雀屎丸中包含麝香,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濃烈,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雀屎丸主要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濁阻竅等症,麝香可助藥力直達病所,迅速改善神志狀態。
二、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雀屎丸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麝香可增強藥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微循環,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雀屎丸中包含牛黃,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 牛黃性寒,味苦,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功效。雀屎丸因其藥性偏燥熱,易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牛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
- 通竅開竅: 牛黃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增強藥效。雀屎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高熱神昏、口噤等症狀,牛黃的通竅開竅作用可以幫助藥物快速滲透入腦,起到鎮驚止痙、醒神開竅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雀屎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癇候胎寒,舌下聚唾,夜啼不止」,針對嬰幼兒因先天體質虛寒(胎寒),導致痰濕聚積、氣機不暢,引發驚癇(類似驚厥或抽搐傾向)、夜間啼哭不休,以及唾液分泌異常(舌下聚唾)等症狀。其病機推測爲寒凝痰阻,兼有心神不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雀屎(微炒)
- 功效:性溫,傳統認爲能「消散積滯,通陽開竅」。
- 作用:針對「胎寒」體質,溫散內寒;其微炒後減輕刺激性,更宜小兒。可能通過溫通之力化解痰濕壅滯,改善氣機不暢所致的驚癇與夜啼。
麝香(細研)
- 功效:辛香走竄,開竅醒神、活血散結。
- 作用:因其穿透力強,能通達經絡,破除痰濁蒙蔽,緩解癇症抽搐;同時安神定驚,止夜啼。與雀屎協同,增強溫通化痰之效。
牛黃(細研)
- 功效:苦涼,清心豁痰、息風定驚。
- 作用:平衡雀屎、麝香之溫性,防止過燥;主要針對痰熱上擾心神所致的驚癇,與麝香共奏開竅鎮驚之功。
三、配伍邏輯
- 溫通與清泄並行:雀屎、麝香溫散寒痰,牛黃清泄痰熱,形成「溫清兼施」格局,適合寒熱錯雜或寒凝化熱的證候。
- 動靜結合:麝香走竄開竅(動),牛黃沉降鎮靜(靜),調節氣機升降,穩定心神。
- 劑型設計: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黍米大小適合嬰兒;乳汁送服兼顧藥效與營養,契合小兒生理特性。
四、可能作用機制
此方通過溫陽化痰、開竅息風,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異常興奮(如癇症、夜啼),並改善唾液分泌與消化功能(舌下聚唾)。現代視角或與調節神經遞質、改善微循環相關,然需進一步驗證。
結語
雀屎丸體現古代兒科「輕靈通泄」的用藥思路,以少量峻藥配伍,攻補兼施,針對胎寒痰阻的病機核心,展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智慧。
傳統服藥法
雄雀屎(微炒)1分,麝香(細研)1分,牛黃(細研)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黍米大。
1月兒1丸,100日兒2丸,用乳汁送下,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雀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 組成:雄雀屎(微炒)1分,麝香(細研)1分,牛黃(細研)1分。 主治:小兒癇候胎寒,舌下聚唾,夜啼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