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楮實子丸中含有楮實,乃因楮實性味甘平,入腎、膀胱經,具有補腎固精、利水消腫之效。
楮實子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能夠滋養腎氣,固攝精華,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泄、腰膝酸軟、水腫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楮實子還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等病症。因此,楮實子作為補腎固精、利水消腫的藥材,被選入楮實子丸的組成中,以發揮其藥效。
楮實子丸方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楮實子丸以補腎固精、滋陰潤燥為主,而丁香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因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畏寒肢冷等症,丁香可溫補腎陽,改善陽氣不足,從而增強藥效。
- 溫脾燥濕,行氣止痛: 楮實子丸中亦包含一些滋陰潤燥之品,而丁香能溫脾燥濕,行氣止痛,可防止藥物過於滋膩,造成脾胃不適,同時亦可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楮實子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楮實子滋補腎氣: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楮實子性甘溫,入腎經,能滋補腎氣,潤腸通便。二者配伍,可協同作用,一方面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楮實子藥力更好地發揮;另一方面,茯苓能利水滲濕,避免楮實子滋補腎氣過於滋膩,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 緩解楮實子燥熱之性: 楮實子雖能滋補腎氣,但性偏燥熱,易於上火。茯苓則性平味甘,能清熱利濕,起到緩解楮實子燥熱之性的作用,使藥性更平和,避免服用後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楮實子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氣鼓脹」,屬水濕停聚、氣機壅滯所致之脹滿證。古代醫家認為,水氣鼓脹多因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或三焦氣化不利,導致腹大如鼓、小便不利。楮實子丸以利水消脹為核心,透過通利水道、健脾滲濕,使「潔淨腑」(清潔六腑,尤指膀胱與三焦),達到脹滿漸消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楮實子
- 用量極大(一鬥熬膏),取其利水消腫、健脾益腎之功。
- 《本草綱目》載楮實子「利小便,消水腫」,其膏質黏稠,可整合全方藥力,緩攻水濕而不傷正。
- 熬膏後濃縮利水之效,兼能滋養陰液,避免逐水過猛導致津虧。
臣藥:白丁香
- 即麻雀糞便,性溫味苦,傳統用於化積消脹、通利二便。
- 其性走竄,能散結行氣,助楮實子開泄水濕壅滯,尤善通竅道以利小便。
- 與茯苓配伍,一溫一通,增強氣化之力。
佐藥:茯苓
- 茯苓去皮專取滲濕健脾之性,助楮實子引水濕從小便而出。
- 其甘淡平和,能緩和白丁香之溫燥,保護脾胃功能,符合「潔淨腑」之旨。
配伍特點與原理
- 「利中寓補」之道:楮實子利水兼補虛,茯苓健脾,使逐水不傷脾陽。
- 「氣水同治」之法:白丁香行氣破滯,氣行則水行;茯苓淡滲利濕,水去則氣暢。
- 丸劑緩圖:以梧桐子大之丸劑「從少至多」服用,漸次消脹,體現「攻邪務緩」的治療思路,尤其適合水濕漸積、病程纏綿之證。
辯證關聯
此方適用於「實中夾虛」之水鼓,見腹脹如鼓、小便短少、舌苔白滑或膩、脈沉弦者。全方側重通利,故忌甘(助濕)、苦(恐化燥傷陰)、酸(收斂礙水濕排除),以保藥效直達病所。
傳統服藥法
楮實子1鬥(以水2鬥,熬成膏),白丁香1兩半,茯苓3兩(去皮)。
潔淨腑。
上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
忌甘苦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腹痛等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以及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楮實子丸,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楮實子1鬭(以水2鬭,熬成膏),白丁香1兩半,茯苓3兩(去皮)。 主治:潔淨腑。主治:水氣鼓脹。
楮實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川牛膝2兩(酒浸,焙乾),川萆薢1兩,楮實子3兩(焙),山藥1兩,白薑(炮)1兩,川芎1兩(1方加附子1兩,鹿角霜1兩)。 主治:平臟益氣血。主治:婦人憂思傷脾,不能化水,所以湛濁,或下赤白,淋瀝不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