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蟲散

化蟲散

HUA CHO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22%
心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7%
小腸經 7%
肝經 7%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小腸經
肝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蟲散中包含雷丸,主要原因如下:

  1. 驅蟲功效: 雷丸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驅蟲、消積的功效,能有效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化蟲散方劑中多以苦寒之品清熱解毒,而雷丸溫燥之性可中和其寒性,且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驅蟲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化蟲散中加入雷丸,可有效驅除寄生蟲,並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化蟲散中含有使君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功效顯著:使君子果實含有使君子素,具有顯著的驅蟲作用,尤其對蛔蟲、蟯蟲、鉤蟲等腸道寄生蟲效果顯著。化蟲散旨在驅除體內寄生蟲,使君子作為主要藥材,可有效發揮其驅蟲功效。

二、性味平和,配伍協調:使君子性味甘、苦,微溫,入脾、胃經。其性溫而不燥,苦而不寒,與化蟲散其他藥材如檳榔、南瓜子等配伍,能協調藥性,既能驅蟲,又能健脾胃,避免單純驅蟲而損傷脾胃。

化蟲散中加入鶴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效果顯著: 鶴蝨味苦性寒,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其含有生物鹼等成分,能麻痺寄生蟲的神經系統,使其失去活動能力,最終被排出體外。
  2. 配伍增效: 鶴蝨與化蟲散中其他藥材,如檳榔、南瓜子等,共同作用,能增強驅蟲效果,並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鶴蝨的寒性,可中和部分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效更加溫和。

綜上所述,鶴蝨在化蟲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驅除腸道寄生蟲,並提高藥效安全性和有效性。

化蟲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化蟲散多以苦寒之藥為主,甘草性甘溫,可緩解苦寒之性,避免寒涼傷脾胃,並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服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的作用,可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並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腸胃的刺激。

總之,甘草在化蟲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易於服用。

化蟲散中添加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急,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清濕熱的功效。化蟲散多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蟲積腹痛,大黃能清熱解毒,瀉除積熱,改善腸道環境,有助於驅除蟲積。
  2. 通便排蟲: 大黃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排出,有助於將寄生蟲隨糞便排出體外。

此外,大黃的苦寒之性也能抑制蟲體的活動,輔助驅蟲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蟲散」主治小兒蟲證,具體症狀包括:

  1. 愁啼乾痛:小兒因腹中蟲擾,疼痛不適而啼哭不止,或伴隨乾嘔、腹部痙攣。
  2. 吐清涎:蟲積導致脾胃氣機紊亂,津液不化而上逆,故吐清稀涎沫。
  3. 人中、唇口、鼻皆烏:此為蟲證嚴重時的面部徵象。中醫認為,蟲積日久可致氣血瘀滯,或蟲毒上攻,使局部血行不暢,顯現青黑之色(烏色),多見於人中(任脈所過,反映脾胃)及口鼻周圍(與脾胃、腸道相關)。

此方針對的「蟲證」,可能包含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或中醫所稱「蟲積」引起的氣血失調。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炮製

  • 海參(焙燥)
    海參性味甘、鹹、溫,傳統認為其能「補腎益精、養血潤燥」。此處以「焙燥」製成極細末,主要取其以下作用:
    • 殺蟲作用:古代用海參外用(如撒敷)或內服時,認為其鹹潤之性能軟堅散結,配合焙燥後溫燥之性,可抑制蟲體活動。《本草綱目拾遺》提及海參能「消痰涎,除濕蟲」,推測其對腸道寄生蟲可能有驅除效果。
    • 局部收斂與修復:若蟲證導致口腔或肛門周圍糜爛(如蟯蟲 nighttime 活動致肛癢抓破),海參末外撒可輔助收斂生肌。

2. 治療原理推論

  • 鹹潤軟堅以制蟲
    蟲體喜濕溫環境,海參鹹味能「軟堅」,可能改變蟲體生存環境(如腸道濕潤度),使其失去附著力;焙燥後微溫,或可抑制蟲體活動。
  • 局部直接作用
    若蟲證伴隨口腔、肛門等處瘙癢或潰瘍(如蟯蟲爬行致黏膜損傷),撒敷海參末可能通過物理性覆蓋與藥性雙重作用,緩解不適。
  • 脾胃氣血調和
    海參補益之性間接扶助正氣,改善小兒因蟲積導致的氣血虛弱(如面色烏暗),但此方以外用為主,故推測以直接驅蟲為首要目標。

3. 配伍特點與限制

  • 此方為單味藥,藥簡力專,但作用較為單一,適用於蟲證輕症或輔助治療。若蟲積嚴重(如蛔蟲絞痛),古代多配伍苦楝皮、使君子等專效驅蟲藥。
  • 外用撒敷的設計,可能針對蟲體局部活動(如蟯蟲夜間移行至肛門)或黏膜損傷,而非直接內服驅蟲。

三、總結論

「化蟲散」以海參焙燥外用,透過鹹潤軟堅與溫燥之性,直接作用於蟲體或受損黏膜,緩解小兒蟲證的面部青烏、吐涎、疼痛啼哭等症狀。其治療原理側重於局部抑制蟲體活動,並可能輔助修復黏膜損傷,屬於古代簡便外治法之一。

傳統服藥法


海參(焙燥)。
上為極細末。
頻頻撒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蟲散具有清熱解毒、消食化積、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化蟲散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胰臟炎四肢抽搐多痰口角自動會流口水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化蟲散,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七。 組成:海參(焙燥)。 主治:瘡瘍潰久,鬱化生蛆。

化蟲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黃丹半兩(炒),錫灰1兩(羅),定粉2兩。 主治:寸白蟲。

化蟲散, 出處:《古方匯精》卷四。 組成:五谷蟲1錢(瓦焙乾),使君肉5個(切片,焙)。 主治:疳積生蟲。

化蟲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九。 組成:白丁香1錢,檳榔(銼)1枚,雷丸1錢。 主治:小兒蟲痛不可忍。

化蟲散, 出處:《補要袖珍小兒》卷六。 組成:雷丸1錢,使君子(去核)10個,鶴虱1錢,甘草1錢,大黃(生)1錢。 主治:小兒蟲證,愁啼乾痛,吐清涎,人中、唇口、鼻皆烏。

化蟲散, 出處:《會約》卷十三。 組成:使君子(去殼)10個,雷丸2錢,鶴虱2錢,甘草(炙)2錢,大黃(體虛者不用)2錢,花椒2錢,檳榔2錢。 主治:大小蛔厥腹痛,多似慢驚,但唇口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