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紅玉飲子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的功效。紅玉飲子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而綠豆粉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幫助身體快速退熱。
二、緩和藥性:紅玉飲子中的藥物多性寒,服用後容易引起胃寒不適。綠豆粉性平,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可以緩和藥性,減少胃部不適,使藥物更容易被吸收,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紅玉飲子」的傳統功效與主治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瘡氣嘔吐,惡心不止」為本方核心適應症,意指因瘡毒內攻或熱毒壅滯,導致胃氣上逆而生的嘔吐、惡心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嘔吐多與「熱毒擾胃」或「氣血壅滯」相關,需清熱解毒、和胃降逆。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一)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乾胭脂(半錢)
- 來源與性味:由紅藍花(紅花)或其他植物色素製成,性味甘平,傳統用於活血解毒。《本草綱目》載其能「解熱毒,散瘀血」。
- 作用推論:
- 瘡毒內蘊易致氣血瘀滯,「乾胭脂」可能通過輕微活血散瘀,疏通壅滯之氣血,間接緩解因氣滯熱鬱引起的嘔逆。
- 其色赤入血分,或能引藥達病所(瘡毒所在)。
綠豆粉(三錢)
- 性味功效:甘寒,歸心、胃經,為清熱解毒要藥。《開寶本草》謂其「主丹毒煩熱,……解諸毒」。
- 作用推論:
- 直接清解瘡毒熱邪,防止熱毒上沖犯胃。
- 甘寒之性能生津和胃,緩解胃氣上逆。
(二)配伍邏輯
清解與降逆並行:
- 綠豆粉清熱解毒為主,針對「瘡氣」之源;乾胭脂輔助散瘀,兼引藥入血分。二者協力清除熱毒瘀滯,從根本上減少嘔吐誘因。
劑型與服用設計:
- 「新汲水調服」強化了清熱效果(新汲水性寒),且冷服可能更利於抑制胃熱上衝。
- 研末調服,使藥力輕清上浮,迅速作用于上焦及胃腑。
(三)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通過「解熱毒、散瘀滯」雙向調理:
- 熱毒清則胃不受擾,嘔吐自止;
- 瘀滯散則氣機通暢,胃氣得降。
適合於熱毒偏盛、胃氣不降之實證嘔逆,尤以瘡瘍伴隨嘔吐者為宜。
三、延伸思考
從現代角度推測,綠豆粉含澱粉及抗炎成分,可能保護胃黏膜;乾胭脂的色素成分(如紅花素)或具輕微抗氧化作用。然古人組方重在「理法相應」,其簡潔配伍反映對「熱毒致嘔」病機的精準把握。
傳統服藥法
乾胭脂半錢,綠豆粉3錢。
上研勻。
新汲水調下。只1服立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玉飲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二。 組成:乾胭脂半錢,綠豆粉3錢。 主治:瘡氣嘔吐,惡心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