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粉膏

DOU FE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大腸經 33%
肝經 33%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粉膏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可用於治療暑熱煩渴、口渴咽乾、濕熱瀉痢等病症。加入綠豆粉,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效果,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不適。
  2. 健脾益胃:綠豆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健脾益胃、增強體質的作用。加入綠豆粉,可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增強食慾,促進機體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粉膏」主治功效分析

引言

「豆粉膏」為一傳統中藥外用方劑,其組成單純,僅以綠豆粉為主。然觀其古籍記載,卻有針對不同病症的應用,實值探討。本文將綜合《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及《濟陽綱目》之記載,分析「豆粉膏」的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古籍記載之主治功效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 明確指出「豆粉膏,治發背」。發背,在中醫指背部癰疽,屬於外科瘡瘍範疇。
    • 強調綠豆粉需「炒赤」,以「放下出火毒」,並以井水調敷患處四周,形成包圍之勢。
    • 強調用藥塗瘡不可塗於中心,避免瘡瘍「走散」。
  • 《濟陽綱目》:

    • 載明「豆粉膏,治打撲傷折手足」。
    • 記述綠豆粉需於新鐵鍋內炒至紫色,並以新汲井水調稀,厚敷於損傷處,再以紙及杉木片固定。

綜觀兩者,可見「豆粉膏」主要應用於以下兩方面:

  1. 瘡瘍腫毒: 針對「發背」等瘡瘍腫毒,可見其清熱解毒之功。
  2. 跌打損傷: 針對「打撲傷折手足」等跌打損傷,可見其活血消腫止痛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 綠豆粉之藥性: 綠豆粉性味甘寒,歸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現代研究亦證實綠豆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與傳統功效相符。
  • 「炒赤」之意: 古籍強調綠豆粉需「炒赤」或「炒至紫色」,目的在於「放下出火毒」。此舉或可理解為透過加熱,改變綠豆粉的藥性,使其寒性稍減,更適合用於瘡瘍腫毒。
  • 外敷之法:
    • 圍敷: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強調將藥敷於瘡瘍四周,避免直接敷於中心,避免「走散」。此或體現了中醫「圍堵」之治法,防止邪毒擴散,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吸收。
    • 厚敷、固定: 《濟陽綱目》記述需將藥厚敷於損傷處,並以紙及杉木片固定。此舉可形成一定壓力,有助於消腫止痛,並固定患處,減少活動造成的二次損傷。

綜合分析

「豆粉膏」雖組成單純,但其功效卻不容小覷。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綠豆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藥性,並配合不同炮製及敷貼方法,以達到針對不同病症的治療效果。

  • 針對瘡瘍腫毒: 綠豆粉炒後之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配合圍敷之法,可有效控制瘡瘍發展,加速其消退。
  • 針對跌打損傷: 綠豆粉之活血消腫、止痛之效,配合厚敷固定之法,可促進局部瘀血吸收,緩解疼痛,並固定患處,有利於損傷之修復。

結語

「豆粉膏」為一傳統中醫外用方劑,雖看似簡單,但其中蘊含著古人豐富的臨牀經驗與智慧。其對瘡瘍腫毒及跌打損傷均有良好療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對此方之研究與應用,可為現代醫學提供有益的借鑒。

傳統服藥法


綠豆粉(炒赤,放下出火毒)。
上用井水調敷四圍。
《濟陽綱目》本方用法:將綠豆粉於新鐵鍋內炒令紫色,用新汲井水調稀,厚敷損處,以紙將杉木片縛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豆粉膏,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十二。 組成:綠豆粉(炒赤,放下出火毒)。 主治:發背。打僕傷折手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